第623章 小中华(2 / 3)
即带着使团下了车,站在车旁接受检查。等汉军查看过文书证件等后,他们交出了所有武器后,被带入堡内。
迎面的寒风拂在脸上,犹如小刀,刹那之间带走了在温暖的车厢内乘存的温暖。
他们忍不住打了个寒战,跟着汉军进入堡内。
“欢迎来到草河堡!”
一名汉军军官笑着上前迎接,那是一位很年青的军官,看样子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子。李永庆目光往那军官的肩膀望去,他已经学会了辨认汉军军官们的肩章,从上面看出他们的军衔等级。
一只银豹。
右军校,从六品。
这已经是个不低的军衔了,李永庆已经差不多弄清了汉军的体系。知道汉军中士兵和军官都有军衔,军官一共是四阶十八级衔,对应的是官员十八品。
汉军军阶与前明之时有很大的不同。前明的武官大多品阶偏高,但实际上待遇和职权又很低。尤其是遇到文官时,更是不能对等,一个六品的明武官,连个七品的文官都能呼来喝去。
但大汉的武官就不一样了,从六品的武官不说是不是真正的能和人六品文官平起平坐,但起码七品的文官是无法指挥到六品武官的。
一个六品的武官,起码带一个营的兵,指挥六七百精锐汉军。
两人不敢怠慢。上前回礼,然后一同进入温暖的屋内。
李永庆趁机拿出几样朝鲜土产,算不得珍贵,但比较新奇。一路上来,他们一开始也是直接送金送银,但根本没有汉官肯收,有几次还闹的很不愉快,经此之后,两人便开始拿些土产送人,既不贵重也显示情谊。那些汉官总算有人肯收了。
这名年青的汉人武官看到只是普通的土产后,推辞几下便也收下了。
一番简单的寒喧后,右军校便起身告辞。
“想不到今日之中国。居然如此强大。”李永庆叹息。
“大汉是我朝鲜的宗主国,大汉强大,对我们而言是好事啊。”
李永庆却并不太赞同这种想法,其实崔永灿的想法是如今朝鲜君臣们的主流观念。他们都认为大汉强,是朝鲜之福。有一个强大的宗主国,朝鲜自然更好。
尤其是汉立国以来,朝鲜确实得了不少的好处。
大汉租借耽罗、巨济等岛,虽然都不小,但过去上面人口并不多。税收更少。可现在大汉每年付他们不菲的租金,甚至在上面建立商站建立港口。大汉的商船络绎不绝,带着着朝鲜南部地区的经济也繁荣起来。
许多朝鲜物产得以出售。市场的繁荣还让朝鲜的税收增加。而且大量物美价廉的汉货运来,也大大方便了朝鲜。
大汉制造的鸟枪、火炮,甚至是商船、战船,刀剑等等,全都极其精良又不昂贵,比起朝鲜自造的强的太多。如今朝鲜的军备,已经全部从大汉进口。
大汉甚至还在朝鲜开设了银行,向朝鲜君臣和商人、百姓们提供贷款。他们购买军备,甚至都能贷款。
现在朝鲜国内,甚至干脆都流通起了大汉的银元券、银元铜元等大汉货币。相比起朝鲜的银子铜钱,大汉的货币更精良也更使用方便。
从军备到货币,从衣食到住行,从国王到百姓,整个朝鲜犹如一个小中国。
朝鲜君臣也很喜欢这种景象,他们乐于以小中国自居,为此得意且自豪。从国王到大臣到读书人到商人,他们以说汉话为荣,以写汉字为荣。
他们穿着中国运来的各种精美而价廉的成衣,坐着中国产的马车、船只,甚至住的房子,都是请汉人工匠建造的汉式房屋。
短短的时间内,朝鲜境内拥有了许多汉商捐建的学校,里面教汉语教汉字,甚至教汉人的历史。
李永庆总有些担忧。
如今的朝鲜表面看起来确实很繁华,朝廷的税收增加了,百姓的生活也似乎更安定了,朝鲜的南面巨济、耽罗等岛驻着大汉的官军,建着大汉的港口和商站。北方从清川江到鸭绿江,这几百里地也都驻着汉军,建着汉军的堡城炮台。
朝鲜国再不用虑北方的野蛮女真人和南方的倭寇。
可是李永庆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
长此以往下去,朝鲜岂不就成了中国的一部份?朝鲜只是大汉的藩属国,而不是大汉的一部份啊。
可现在朝中却有官员在喊着要裁减军队数量,理由是朝鲜有大汉的保护,根本没必要再花大量的钱维持那么多军队。有人提出干脆只在王都驻扎一支万人禁卫军既可,再建一支舰队。
请汉人教官,购买汉式军备,然后足矣。
许多官员现在整天不是忙着跟汉人合伙做生意,就是忙着把女儿送给汉人做妻妾。一些家伙甚至不顾身份,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汉人做妾,甚至送给汉商做妾。
他们不但不以此为耻,反以为荣。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崔承灿笑笑,“李大人过于担忧了,大汉与我朝鲜那是宗藩关系,千百年的宗藩了。”
李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