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剑指秦川 第四十二章 节度三州(六)(1 / 3)
侯大勇对三州现状有深刻的认识,经过多年战乱,三州老百姓有两怕,一怕战、二怕穷。侯大勇下定决心从这两个根本问题入手,解决三州存在的各种问题。
侯大勇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大规模增加三州的军事实力。三州的军事力量除了原有的三千黑雕军和八千阶州步军以外,侯大勇把陆续收服的周军溃兵总共五百人编成单独一军,取名为黑蛟军,由击杀吐蕃人有功的前排阵使胡立任都指挥使、段无畏任副都指挥使,两人单独指挥一军,虽然兵力少点,但官职能和黑雕军统领平起平坐,建制是军的建制,随进可以扩张,两人对这种安排很是心满意足。
凤州大战结束后,投降的蜀军也有近千人,这些蜀军大部分都是秦、凤、成、阶四州人氏,这些蜀军其实都是关中子弟,而非正宗的蜀人,侯大勇把这些关中子弟编为一营,取名为伏虎军,以原蜀军骁将伏虎将军姜晖任都指挥使,仙鹤寨蜀将李新为副都指挥。
除此之外,三州官府各在当地招募二千团结兵,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期则参加定期训练,作为保乡守土的重要力量。
而在阶州之外,威胁三州的有四股势力:蜀人、吐蕃人、回鹘人和党项人。
蜀军才在凤州打了一个大败仗,实力严重受损,虽说仍屯兵于边境,但是,要有一个相当长的休养期,蜀军才能再启战事。吐蕃人早分离成一个个小部落,只能骚扰,而无力大举入侵。真正能威胁三州的其实是回鹘人和党项人。浑末部吐蕃人接受了侯大勇的任命后,在若尔盖、卓尼和松藩实际形成了一个缓冲区,回鹘人或党项人要进攻三州。必须先经过浑末吐蕃人的地盘,浑末吐蕃人有黑雕军相助,背靠三州,兼之浑末吐蕃人作战勇悍,任何想要进攻三州之人都会在缓冲区受到强有力的阻挡。
由此,侯大勇判断。在三州境内,短期之内不会有大的战事。
至于治穷,则相对更为困难,三州积贫积弱,有着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要解决非一日之功。侯大勇经过一段时间地考察,提出了三句口号: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侯大勇想在稳定农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三州的地理优势。开展边贸,使三州成为东西南北的货物中转地,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这三句口号,很快被制成了各种标语,出现在三州各地。三州有些儒生看到这种标语。十分地不齿,他们对“无农不稳”等还是赞同的,对“无工不强”不以为然。对“无商不富”则掩面唾弃,自古圣贤教导说:君子不言利,这一句标语是赤裸裸对金钱的追求,是对圣贤的亵渎。三州读书人对新到的节度使不免腹中甚多非议,不过,读书人只能腹诽两句罢了,倒没有人敢于把官府制作的标语毁坏掉。
此“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说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却困难无比。侯大勇站在官府的角度,所能做的只能是放水养鱼,侯大勇传出了一道道命令,简化了本就很简单的通关手续,并在三州专门设立了边贸市场。专门和蜀、回鹘、党项和吐蕃人作生意,除了国家专卖的盐、铁外,任何产品都可在市场上流通。
三州市场设立以来,效果并不明显,只有零星几个商家来转了几圈,整个市场冷冷清清,侯大勇想把富家商铺开到市场上来,作为星星之火,侯大勇大部分财产在郑州,现在他是手无余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看着市场半死不活地开着,等待郑州地资金和人力的到来。
侯大勇急切盼望的资金和人力,早已从郑州出发,浩浩荡荡地前往凤州。队伍由三部人组成,一是郑侯府家人,春兰、秋菊都在队伍中,还有侯大勇没有见面的女儿小璐;二是窦田、郭宝玉等铁匠铺的部分骨干;三是郑州书院的大部分人员。
春兰和秋菊坐在一一辆马车上,秋菊亲自带着小璐,春兰不时通过车厢上的小格子向外面张望。阿郎三月在西征,现在已到九月,春兰和秋菊两人已有半年时间没有见到阿郎。秋菊虽说对阿郎也十分思念,但有小璐陪着,日子也还好过,但是春兰成天无所事事,日思夜想阿郎,觉得日子如蜗牛一样缓慢,让人无比得难熬。
郑州过来的车队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行走得极为缓慢。吴二郎跟随着车队前行,因孟殊在京城,事务繁多,没有办法走开,而此次到凤州,按照侯大勇吩咐,车队从沿途还要采购各地特产,主要采购吐蕃人、党项人和回鹘人所需要地各式布料、茶叶和乳糖、白沙糖、橄榄子等物,吴二郎本是私盐贩子出身,又和孟殊一道到南北采购过货物,因此,采购任务完成得十分顺利。
车队到凤翔时,已有数十辆车,人数近二百人,颇为壮观,引得路人为之侧目,无数人议论:“到底是皇亲国戚,家大业大,你看,各种车辆有好几十辆吧。”不久以后,柴荣也收到了密报。柴荣作为一国之君,最看重的是忠心,侯大勇打仗很有一套,黑雕军已经闻名于天下,但柴荣并不原意侯大勇威名太盛,密报中检举侯大勇生活奢侈,柴荣听到反而对侯大勇更为放心,若人人都胸有大志,对皇帝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侯大勇出征已有半年,这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