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宋皇帝对金主不再称臣,改君臣尊卑为叔侄大小。(1 / 1)
二、双方疆界恢复到完颜亮南侵前,即以淮河至大散关为界,南宋在采石矶之战后收复的海、泗等地悉数归还。
三、改岁贡为岁币,每年金额由原来的绢、银各二十五万匹(两),减为二十万。
以上,史称“隆兴和议”。
这就是自采石矶之战、隆兴北伐之后南宋所有的“收获”。为什么会搞成这样,从过程上来说,赵昚的运气之差无与伦比。
他遇到了空前的叛徒,他的宰相、前线司令官都背叛了他。可这不是借口,他缺乏最起码的争夺之道,他永远都只盯着自己。
自己有复国的愿望,那么不管实际情况怎样,都一定要打;受挫之后,不看金国的情况怎样,面对威胁就急于求和。
他的争夺理念从根本上就有缺陷。而这也很正常,也不看看他是谁培养出来的。赵构给他请的老师是史浩,这类人难道会真的教他帝王之道吗?会教他怎样开疆拓土,一统天下吗?
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说过也就算了,重要的是经过这些之后赵昚感觉还可以接受。
仔细算一下,他这番努力还是换回了些许好处。与他的老爹赵构相比,他的国际地位提升了,再也不是别人的臣子了;每年交出去的钱也不叫贡了,而是馈赠品,还少了近五分之一。
这也是成就啊!
当他找到了抚平自己伤痛的理由时,他的一些东西就丢失了。那些东西是不可以用来妥协、计算的,比如国恨家仇,比如沦丧之苦。这些怎么可以去讨价还价!
还要再过些日子,赵昚才会从危险过后的庆幸中走出来,感觉到自己变了,直到渐行渐远,与最初的他背道而驰。那时,他会发现机会离他更加远了,因为长江的对岸,有人比他看得更准,做得更稳。
完颜雍。
是时候说下这位金国皇帝了,他是很纠结的矛盾体。他温和,他不侵略,他甚至还讲道理。与完颜亮相比较,他实在是太不女真了。
从这个层面上看,无论如何,作为隔江而治的南宋都会选他做邻居。可历史证明,就是这个人,让赵昚绝望,远比完颜亮让他绝望。
第十八章 亡国之象
话说中原自五代起直到元朝建立,都是乱世,其间宋、辽、夏、金谁也没能做到统一,这一点谁也无法反驳。于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谁也不是正溯,谁都应该遵守乱世中的生存法则。
即争斗之道。
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历史给出了肯定,看蒙古人,直到统一天下,一直都处在争斗中。那么依照这一准则,明明完颜亮才是时代的宠儿,完颜雍是边缘庸才才对。
可是在大一统的机遇出现前,正确与错误往往逆向。
完颜雍人如其名,看似温吞水,实则雍容宏漠、从容不迫。这人该低头时能忍得住,连老婆都送得出门;该决断时绝不犹豫,称帝造反一言而定。面对南宋挑战时,始终镇定。该谈判了,几次命令进兵、停止、和谈、再进兵,成功调动了南宋君臣的神经。
这是非常有名的策略——以战迫和。
可以说,自从完颜亮南侵起,完颜雍一直在走钢丝,走错半步就会跌下万丈深渊,可他就是不出错,直到整合内部,压服南宋,保持住了金国最强的局面。
而这只不过是他的开端而已。
完颜雍一生不出错,以这种可怕的稳定性为基础,他让金国既迅速又稳定地开始了大变化。先是与民休息。对宋战争一结束,他仅留下了六万常备军,其余的都放还故乡。
仅此一条,即功德无量。
他还调整阶级关系。
金之初,因为仇恨深重,也因为见识不够,金国把原辽国的经济自由人、寺院等二税户都贬为奴隶,完颜雍下令赦免。因在战乱、饥荒中典卖的妻子儿女,由官方出钱赎买,放归亲人;再规定,凡放良之奴,限内娶良人为妻,所生子女即为良民。
凡此种种,不见宋朝哪位皇帝做过。
相比于治国,善行不过是小德。完颜雍在大的方向上把握得更加精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