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面更是一个死结。(4 / 5)
张浚郁闷地思考,到底同不同意?
那边邵宏渊已经开始做实事了。先是住房问题,尽管宿州不是北伐的终点站,可是打了半天跑了很久,既然城已经攻破,里边有大批的宅院,那么舒舒服服地休息一下,是非常必要的吧!
邵宏渊决定把自己的东路军拉进宿州城。
李显忠反对,北伐刚刚开始,怎么可以骄奢起来。城里有各种诱惑,铁血的军纪立即会散乱,到那时想重新收拾起来,会非常麻烦。
这等同于出战时不能带家属,驻地旁不许谈恋爱。
大家都是老军务,邵宏渊知道自己有些理亏,进而转入下一个议题。他说要打赏,临安远在江南,车船劳顿,费时费力,没法及时把奖金运到淮北。所以赵昚的命令很灵活,说的是前线所夺战利品可以随意处置。这让邵宏渊很高兴。
宿州是金军在两淮地区最大的据点,军资重地所在,钱粮金帛堆积如山,油水多得不可想象。如果来个前线分赃的话,相信会非常幸福。而且事后有圣旨做盾牌,朝廷也拿他们没辙,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提出这一条时,邵宏渊还真的觉得心安理得。
没想到李显忠再一次反对。他的决定居然是前线官兵一视同仁,每三人平分一千文钱。也就是说,每人只得三百三十文左右。
命令传出,全军失望。
宋朝军队的惯例是有胜即赏,小胜大赏,大胜——有危险,很可能丢官罢职吃牢饭,例子参见韩世忠、岳飞。
北伐到了这一步,说实话怎么赏都够了,尤其是不用朝廷花钱。东西都是战利品,为什么不给呢?难道是李显忠想独吞吗?
这个念头在北伐军内部迅速生成,再由邵宏渊火上浇油,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西路军还好些,东路军的军官们拿着赏钱站到了路边,当众把钱扔到了路边的水沟里,老子不差这几吊钱,老子不受这个赏!
这是严重挑衅主帅的威信。李显忠怒了,换作是从前他在陕西时,这种部下除了立即砍了之外没有别的处置办法。
这个该死的邵宏渊,他到底想干什么?
怒火中,李显忠决定强硬,无论是进城还是赏钱,他都命令邵宏渊必须听令。因为现在他是招讨使,邵宏渊是副职,必须听他的!
两人大吵一架,邵宏渊不得不听令。表面上是李显忠赢了,可是一个兵痞子有足够的手段能让胜利变质霉烂,李显忠的命令被执行了,换来的却是所有大兵都对他充满了怨气。与之对立的是,大家都觉得邵副帅是个好人,充满了人情味,是大兵的贴心人。
至此,西路军浴血奋战,斩关夺隘,北伐以来所有功勋都出自于率领他们的李显忠,可扯后腿的邵宏渊却以另一种方式脱颖而出,主导了士兵的情绪。很多人会说,这是李显忠的领导艺术不够,为了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把队伍带得离心离德了。
事情不能这样看。
岳飞的军队贪图赏钱吗?之所以能纵横千里、所向无敌,军纪的严明、战士的操守,是先决条件。至于是否进城休整,更是不必探讨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是宋代战神的治军名言。李显忠以此要求,并不是很过分。
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他的军队攻破明朝都城之后,都是带着巨款财富重上战场的,几乎每个士兵都带着金饼子,试问谁还会再玩命拼杀?
都想留下一条命好去享受。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在战争进行中给军队实赏,而是记功,回家之后再兑现的原因所在。那么现在很清楚了,不是李显忠不会做人,而是邵宏渊成功地利用了南宋军队近二十年以来养成的操蛋习性,非要拉着军队重回糜烂泥潭不可。
至于会不会导致北伐失败,大家看到了这里,应该明白邵宏渊的脑子里根本就没这个概念。而此时此刻,危险正在迅速向宋军逼近,金国终于做出了反应。
公平地说,北伐开战以来,南宋军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已经渡过淮河,夺取了大片金国占领区,这跟李显忠坚定的执行力有关,而更大的是张浚的战略意图的正确。
金军在两淮区域内兵力空虚,海面上则是兵力真空,这绝对是可乘之机,张浚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李显忠的执行力非常完美地保证了他的作战意图的实现。开战以来,宋军像闪电一样迅速攻克了一座座城池,推进到了金国的三路交界线处。
可这已经是极限了。
广阔的边境线,注定了只要是灭国级的战争,就必须利用上所有的空间。无论是南侵,还是北伐,都得数路齐进,互相呼应,才有胜道。
这时四川、鄂州两方面都无法出战,导致金军可以迅速判断出宋军的主攻方向,毫无压力地转移兵力。从这方面讲,张浚的战略意图已经到头了。
这只是个局部的突击战而已,根本无法复宋灭金。除非张浚的军队能以压倒性的优势在战场上正面击败金军的所有挑战,不然,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而这样单路挑战的硬性胜利,是当年岳家军以十余年的积累,近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