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面更是一个死结。(1 / 5)
这是个很怪的现象,几乎每次南宋要举倾国之力北伐时,四川都会突然出事,导致无法出战。比如岳飞的第四次北伐,那时壮怀激烈军力鼎盛,岳、韩、张、刘同时出兵,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展开战场,如果不是内讧的话,金国注定了顾此失彼千疮百孔。
如果那时四川也出兵的话,金国的侧后方会压力陡增,导致中原的防守薄弱。可那时四川主将吴玠突然猝死,无可奈何。
轮到了这一次,四川本来在吴璘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连胜拓地,可是史浩挖坑赵昚就跳,搞得吴璘把川军的老底子都输了大半。
川军只能转入防守,能保住西大门不破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四十多年以后,这样的一幕还会再次上演。还是与吴家有关,理由和效果更加充实,局面扩大到了四川兵变,差一点和南宋划清界限。
这是后话,回到眼前,张浚纵然雄心万丈,也要受实际条件制约。北伐军总共有八万余正兵,里边还包括了火头军、辎重兵等两大块非作战人员,张浚的兵力不过六万出头而已。
这样,决定了战线无法全面铺开。
南宋军队兵分两路,李显忠自定远(今属安徽)渡淮之后,攻取灵璧(今属安徽);邵宏渊自盱眙渡淮攻击虹县(今属安徽)。两军各达目的后,会师攻取宿州。
看今天的地图,战争的初级阶段控制在安徽省境内。翻宋代地图,可以知道很多史书记载错了。前人说张浚的北伐路线选择在淮南东路,理由是盱眙在淮南东路内,而定远也在淮南西路的东端,紧靠东路。于是断定,战争爆发在原韩世忠的辖区内。
这不准确。
宋军由此出征,攻击的目标却都在淮南西路的北端,那是当年张俊的防区,远远地离开了韩世忠的控制范围。
张浚在战前作了详细的调查,了解到金军的重兵都集中在河南一带,两淮相对空虚,并且水军在完颜亮南侵过程中被李宝打残了,至今也没恢复。
那么以淮南路为陆地总攻方向,东路水军给以辅助,才是最合理的配置。当年五月四日,李显忠率西路军率先渡过淮河,进抵陡沟。
这时他作了两手准备:一个是拔刀出鞘等待厮杀;另一个他会搬出一把椅子,安静地坐下来,等着金军的主将带另一把椅子过来,两人可以面对面地聊聊天。
因为对面的金军主将是萧琦。
第十六章 宿州七日,血流成河
没错,就是前面完颜亮南侵时金军中路的先锋官,统领十万金军贯穿两淮,击败邵宏渊的那位前契丹人萧琦。回到上次战争时,采石矶的战斗结束后,金军向瓜洲渡口移动,李显忠曾率领一万余宋军渡江挑战,尽复淮西州郡,在横山涧附近与金国射雕军激战,大胜而还。
陕西李氏的威名立即在金营轰动,让很多金军将领陷入了回忆中,其中就有萧琦。
萧琦始终是个契丹人,即使在金国再受重用,也心向故国。正巧当时完颜亮被杀,契丹人大起义,萧琦灵机一动,为何不在前线与南宋暗中勾结,里应外合搞垮金国,趁机恢复辽国呢?如果成功,南有宋朝,中有契丹人的起义,北有西辽故地,更何况金国还在自相残杀,无论如何都大有机会!
萧琦暗中派人联络李显忠,要实现这个计划。
李显忠很高兴,他不管萧琦的愿望能不能实现,他只需要萧琦配合他渡淮、入金,由宿州进濠州,直趋旧京开封,由开封通关陕,回到他的老家鄜延就可以了。在那里他的威名代表一切,汉人会立即响应,像当年一样迅速集结起数万军力。
那时单凭他自己,都可以尽复陕西五路。
北伐开始,李显忠的路线与当初的设想基本一致,他的前方正是盟友萧琦,就看这个契丹人是不是说话算数,有没有临战变卦。
李显忠觉得变卦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是时间。如果当时就操作的话,萧琦肯定没二话,直接就当金奸了,可这时契丹大起义被扑灭了,完颜雍的皇帝当稳了,西辽那边估计连信儿都不知道,再让萧琦守合同,简直是不近人情。
如他所料,萧琦来时骑着马,带着一大群拐子马。双方在陡沟开战,说实在的,李显忠的武器库里没有太多的花样,他就是个关西汉子,像曾经的西军那样敢于冲撞、勇于野战、善于驰骋。
他在陡沟与拐子马野战,在剧烈的冲撞中大获全胜。之后紧紧地咬住败退中的金军骑兵,让他们不敢在野外立足,逼着他们向最近的大本营灵璧撤退。
灵璧是金军在这一片区域内最大的辎重据点,城池高大、粮草充足,是北伐部队计划中必须拔除的钉子。当天李显忠衔尾疾追紧紧地咬住了萧琦,驱赶着金军到达灵璧城后,开始了第二轮激战。
攻城、杀敌二合一,把事情一次性做完。
当天这事儿就真的做完了。灵璧城外一战,是萧琦一天里第二次大败,他部下的拐子马像当年西夏的铁鹞子一样被李显忠打残了,连退进城门的机会都没有,就在城墙下开始了四处逃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