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二更。(2 / 6)
独岳飞坐视生死,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这不是单纯的表面现象,联系此前岳飞一贯的好战表现,一定有深层次的原因。为国家利益出发,一定要谨慎对待,认真研究。
什么叫倒打一耙?而这只是张俊表演的开始。他长年泡在临安城里,和皇帝、首相近距离接触。一个庞大的计划在这几个人心里生成,而张俊是重要的棋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大将应召入朝述职,张俊轻车熟路,最先到达,其实也可以说他从淮西战场下来之后直接就回临安了。第二个是楚州方面的韩世忠,他的距离相对近一些。
韩、张入朝,临安震动。从规格上讲,这本是一次例行的述职会议而已,是某次重大国事过后,皇帝、宰执、大将们的一次碰头会,总结一下经验教训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细心的人会发现,已经发展壮大到不讲理、不认错、不辞职等地步的秦首相居然一反常态,又变回到从前那个“甜蜜的秦桧”了。
秦桧连日设大宴款待韩世忠、张俊,与之亲切交谈,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时不时地还说起岳飞。
他与你们三大将最近有过什么交流吗?
这让韩世忠深深地不解,让张俊表面上迷惑。张俊当然知道秦桧这么反常是为了什么,他们私下里制订了一个大计划,要一举剥夺所有大将的军权。这样做的风险可想而知。此时此刻,南宋三大将的势力要远超晚唐时期那些割据的藩镇,如果计划暴露,三人串通谋反,临安小朝廷毫无反抗能力,会被瞬间推翻。
于是乎,夺权在理论上的第一步是保密。只有把三大将都聚拢到临安城里,才有可能实施下面的计划。可要是真的这样做的话,仍然会鱼死网破。
因为没人会坐等失去一切。要让对方接受安乐死,首先就要让对方失去反抗的能力。秦桧以一个顶级阴谋家的身份,准确地看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分化三大将内部。
他许诺张俊,只要协助朝廷收回兵权,那么从此以后,张俊将总揽南宋军事。这一提议由秦桧提出,被赵构默许。张俊仔细衡量,发现这完全是为他量身定造的。登上军权之巅,踩倒韩世忠、岳飞,还有比这更让人享受的事吗?
他没有理由不答应。
这之后,赵构才宣召三大将入朝述职。张俊来了,韩世忠不明真相地来了,可岳飞还没到。这让秦桧心惊肉跳。岳飞是南宋军力之冠,他一人足以压倒全国,他没来,真的是鄂州相对较远吗?还是暗中知道了什么,或者正在准备着什么?
秦桧无法安心,他不停地试探着。
韩世忠一直都蒙在鼓里,张俊与岳飞有宿仇,两者没有交情,秦桧注定没法知道什么。他忐忑着,整个临安的上层领导都惶恐不安,直到六七天之后,岳飞终于率领少量亲兵进入临安城。
岳飞来了。他意气消沉,或许怨愤冲天;对未来仍有所希求,或者连番的遭遇让他变得麻木,这都不重要,因为他想不到下面将要发生的事。
赵构按惯例召见了三大将,场面与从前相似,语言千篇一律。不过是“爱卿们忠勇冠世,朕以社稷之重倚重你们……”片刻之后笑容满面、口干舌燥,宣布散会,三大将各回各的宾馆下榻。夜深人静之后,另一项真正重要的工作悄悄地开始了。
当晚,直学士范同、林待聘两人分别写了三份制词,用以任命张俊、韩世忠、岳飞分别为枢密院的两位正使、一位副使。
这份诏书在第二天公布,岳飞等三人即日起至枢密院办公,他们辖区内的军政事务被同时分割,具体办法是三大将主领的宣抚司被撤销,军队番号一律改为御前诸军,由原先的二三把手,如岳家军的张宪、王贵两人,各领部下独自成军,直接向临安负责。
这是分割军队,同时进行的还有切除智囊。岳飞的幕僚们,如朱芾、李若虚被调任地方官,严禁与岳飞接触。
之后是上级制衡,任命秦桧党羽林大声任湖广总领,管理鄂州大军的钱粮,勒住岳家军的生存命脉。如果这样还不够,赵构还派去了一位岳家军的老朋友。
开除原淮北宣抚判官刘锜的军职,改任荆南(今湖北省江陵)知府。宋廷规定他“或遇缓急,旁郡之兵许之调发”。
湖北旁郡,不外乎鄂州,这是以公文授权,刘锜可以视情况夺取岳家军的军权。
如果说刘锜夺权还在可行可不行,情愿不情愿之间的话,林大声对岳家军的剥夺则是强行介入的。何谓藩镇,何谓大将,不外乎辖区内军、政、财三权独立。
这时不由分说,直接夺取了财权。
对韩世忠、岳飞来说,这个打击是突然的,却没有致命。因为他们可以申诉、可以抗议,还可以搞些小动作反对。
但是真正致命的打击瞬间到来,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同为三大将,在裁撤之列的张俊第一时间表态:“臣已到院治事,现管军马,伏望拨属御前使唤。”
张俊已经到枢密院上班了!
这让韩、岳两人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