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金军兵分四路南下。(3 / 10)
陪他死,这几天军队都快散光了。曹成跑得慢了,觉得还是直接投降的前景更好一些,他愿意做金军的向导加参谋。
金兀术豪情勃发,哈哈大笑。这就是宋朝的军队,这就是刘锜,这才合乎逻辑,与他本人认定的汉人形象相符嘛!
于是他传令全军,不必休整了,明天就去攻城,当天就要攻破,在顺昌城里的知府衙门里吃午饭。还有,重型攻城器械都不用带了,拖沓麻烦,根本用不着。
第二天,金军全军出营,十三万重兵铺天盖地,严严实实地把顺昌城裹在中心。突合速等大将分别负责一面,金兀术着白袍,乘甲马,率三千名精兵四面巡视,督战全军。战前他许诺,谁先攻入城内,此城女子玉帛随他抢掠。
这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好大的一个太阳很早就出工了,视野非常开阔。金兀术对此很满意,他清晰地看见了顺昌城头上的城防配备。
他笑了。
也是难为了刘锜,六七天里能找到什么原材料呢?就算附近有深山,到老林里去砍大木头,也没时间运回来加工成战械。这时摆在城头上的,都是从民房上卸下来的窗框、门板之类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勉强起到了护具的作用。
可惜了好靴子!攻城。
十三万金兵同时攻城,真是敌如海潮城似孤岛,只有两万人防守,这要如何支撑?现实逼迫刘锜从一开始就要全力以赴,不然第一波攻势都挺不下来。可这人偏偏就隐藏了实力,他始终把最精锐的五千士兵留在第二线,说什么都不派上去。
这时要说一下五千人的秘密了。这绝不是刘锜托大,留着一万五千人不用,只用这四分之一,而是只有这些能用。
八字军从临安出发时号称两万,其中夹杂了三千多的禁军,算是替补,也是一种制约。光是这样也没什么,刘锜是将门世家出身,怎样理顺军队内部,是从小就司空见惯的。要命的是八字军号称两万,里边家属占了一半多!
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妇女家眷参与磨刀喂马了吧!
面对比例明显占优的金军,刘锜能动用的机动力量最多只有五千,剩下的连同家属在内守城,就连顺昌城居民都要派上城墙参与防守。天知道这得有多大的胆子才敢实施,因为神臂弓等战具不是随便谁都能使用的,所以说每个兵都至关重要。
另外,顺昌城防的哪个点被突破了,都会造成整片城墙的失控。而刘锜计划中制胜的招数就是等,一直等到中午。
到那时一切才有转机,这之前,熬吧!历史文献里没有资料显示出顺昌城当天上午的攻防场面,能查到的只有两点:第一,十三万金军从四面围攻,至午前顺昌城岿然不动;第二,顺昌城南城墙的某个位置上放着一具甲胄,刘锜不时走过去摸摸它,直到它在六月的太阳下被晒得烫手。
太阳只有一个,汉人、女真人的盔甲都一样,这时城上的这具甲胄热得烫手了,下面战场上金军的盔甲也不会两样!
刘锜下令,五千人出城决战。
出哪个城门是关键,有人提议是西门,那边的金军主将是韩常,八字军干翻他很有把握。可刘锜摇头,哪怕阵斩韩常,也不过是断金军一指而已。
出南门,杀完颜宗弼。
那一天,完颜宗弼和每一个女真大兵一样,在毒太阳下面热得发昏,在烫人的铠甲里洗桑拿。当顺昌的城门打开,五千宋军步兵冲向他时,他一点儿危机感都没有。因为他身边是金军骑兵的最精锐部分——铁浮屠。
浮屠是佛教词语里的塔。金军铁浮屠骑兵人马都披重甲,每三匹相连,集体冲锋,在当时是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自从女真人起兵以来,在辽宋战场上一直保持全胜战绩。这时坐拥十三万重兵,以铁浮屠重重护卫,金兀术找不到半点儿危机的理由。
刘锜的步兵们逼近了,他们手持大刀长斧,看上去倒是干重活儿的样子,可凭这就想击败铁浮屠?金军骑兵手里拿的也不是柳条。可是更近些,女真人才发现宋军步兵的后背上还有东西,很像是一个个长竹筒——这是什么?
两军即将相接,一个个竹筒被打开,扔到地上,这时铁浮屠们才发觉不对,竹筒里装的都是豆子。该死的豆子,据《宋史·刘锜列传》里记载,豆子是熟的,金军骑兵的马饿了一个上午,迫不及待地低头去吃,马蹄绊上竹筒,顿时队形散乱自相践踏,乱成了一团。
我个人觉得这不大现实,想想这样的热天,铠甲都热得烫手了,那么铁甲包裹的战马就好受了吗?它们还能争着抢着去吃豆子?哪儿来那么好的胃口?但是队形散乱是一定的,该死的豆子只要出现在战场上,后果往往如此。
金军骑兵们一片片地滑倒,有被豆子、竹筒绊倒的,有被八字军大斧砍倒的,更多的是被互相勾连在一起的皮索铁链绊倒的。混乱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停止,宋军的步兵迅速破开了铁浮屠阵容,直逼金兀术的身边。这一刻,女真族的骄傲——血腥的完颜宗弼在干什么?他应该暴怒起来,在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中收起他的刀枪,从马镫里抽出他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