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姓冯的大臣站了出来。(11 / 11)
他们的,中华的传统是以不变应万变。
以和平之心等待金国的友善,哪怕对方曾经很野蛮,正在返祖,也决不动摇。相信女真人总会有醒悟的那一天。
和平终究会到来。为了实施这个理念,南宋再一次派出使者,去履行议和合同剩下的条款,比如迎接赵构老娘回归。
在北方,完颜宗弼有点哭笑不得。他实在搞不懂,是赵构的大脑太喜感了,还是他本人的铁血本质的浓度不够。他都杀得本族人血流成河了,赵构还在搞什么和平进行时啊!那好吧,继续扣押南宋使者,看看是南宋的使者多,还是俺金国的牢房多。
到了这一步,赵构终于绝望了。他知道议和暂时没搞头了,他将再一次面临金国骑兵的威胁。
这时是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年初。
议和失败,很难说,最痛苦的人是赵构还是秦桧。不过,最彷徨失落、惶惶不可终日的人,肯定非秦桧莫属。他怕死了。
在宋朝,当首相必须完美无缺,哪怕前一晚喝多了,第二天早朝时稍微失态,都得引咎辞职。更何况,他主导国策失误,使皇帝蒙羞,让国家降格。
可是辞职……那就死定了!走到这一步,他举世成仇,每一个汉人都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他怎么敢失去权力。哪怕仅仅是为了生存,他都要牢牢抓紧权柄。
那好吧,既然曾经无耻,那就一路无耻吧。
秦桧作出这个决定,开始为相权奔忙。他指挥亲信多方造势,让官方承认议和是不变的国策,只是中间出了点小插曲而已。国策大政的方向是不变的,并且,在特殊时期,秦首相仍然是国家的第一选择,他必将带领宋朝走出困境……
如此云云,皇帝适时出面,做出了正面肯定,秦桧职务不变,仍然是帝国首相。消息传出,举国大哗,秦桧真是太特殊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宋朝之最。
继跪接敌国诏书之后,他又坚决不辞职,成了宋朝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亮点!
不管怎样,这也算是安内了。至于攘外,在金国肯定出兵河南的情况下,赵构终于下旨派兵过江驻防,只是派去的军队让人很困惑。
从地理位置上看,距离旧都开封最近的无疑是鄂州方面的岳飞。按兵力战绩排名的话,也非他莫属。可岳飞自始至终安静地待在原地,一直未动,哪怕南宋派去开封探望祖陵的使者从他的辖区路过,他申请带兵护送,也被勒令别动。
风起云涌、无比动荡的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之初,岳飞被死死地摁在鄂州,没有半点自由。
岳飞如此,韩世忠也是这样,可以说,整个南宋的前沿阵地一片寂静。
派出去的将军名叫刘锜,率领的军队是八字军。
自从富平之战后,刘锜的声望就跌落谷底了。八字军从刚组建起就是半官方半民间的边缘军队,始终被南宋官场排斥在外,平时的待遇连临安府的衙役都不如。这时,派这对组合孤军深入,远赴河南,真搞不懂宋廷的用意何在。并且,要注意的是,全部兵力只有两万。
以河南幅员之广褒,区区两万人不过是一小撮胡椒面,撒进那么大一锅汤里,立刻就消失不见了。这就是三百年的两宋历史中,最动荡不定、壮怀激烈、屈辱难当,又光耀后世的战争之年的开始。
第九部 官宦王朝·南宋卷Ⅱ
第一章 顺昌血战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以一位名臣的去世拉开序幕。李纲,这位身负天下之望的抗金名臣终于死了。
他死于这一年的正月,没能目睹之后一年里的风云变幻。他所企盼的、所憎恶的、所追求的、所预言的都一一发生了,比如金国败盟,发兵南侵。
翻阅史册,每读到这一页,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另一个人的名字,春秋末年吴国名相伍子胥。子胥自杀前曾说,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他要亲眼见到越国的士兵攻陷姑苏。十年之后他的预言成真了。他当年是那样强烈地建议灭掉越国!
如许悲愤,不如一死。
不知李纲死前会是怎样的景况。回顾他的一生,在无数北宋首相中,他只是昙花一现,匆匆的过客,毕竟任职不过才七十余天。可他在历史中、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两宋之交无人可比的。他挽救了第一次东京危机,他扶起了赵构初建的建炎集团,他无数次判断国事,称得上每言必中,可就是没人听他的。
悲哉,李纲。
他印证了一条官场中的铁律——“重要的不是你有怎样的才华,而是看你能否为领导所用”。谁让这时汉民族的皇帝叫赵构呢。
这一年的赵构三十四岁,已经是一个成熟睿智的男人了,面对变化他总能处理得既有技巧又很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