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相遇的地方叫藕塘。(5 / 11)
圣旨上说:“去淮西合并左护军的事吧,有些曲折,之前我写的诏书,你先别拿出来,等你真正掌握了左护军之后再说。现在,你快马加鞭地去都督府,有人在那边等你。”
岳飞心里一凉,都督府里只有张浚,这是要和他说什么呢?
张浚和岳飞这次见面,开始的气氛还不错。两人曾经共事过,在剿灭洞庭湖水匪时合作得很愉快。岳飞还曾经渡江北伐,千里决胜,给张浚克复神州的大计锦上添花。说到哪儿,岳飞都是张浚的贵人。
张浚面对自己的贵人,却不自知,他那熊熊燃烧的嫉火转化成了一个小算盘,他想彻底除掉岳飞。
张浚:“岳侯,行营左护军没了长官,你说谁合适?”
岳飞:“……”(难道他说自己合适?)
张浚:“王德怎样?”
岳飞:“……”
王德、郦琼是左护军的最高军官,两人不分上下,也不可能分出上下。刘光世正是用这一点来平衡军队的势力,从而达到控制全军的目的。这时,硬要抬王德上位,不是逼着郦琼造反吗?岳飞很无语,张浚怎么说也算是个领导,这点道理都不懂?
岳飞:“王德不行。”
张浚:“嗯,我想也是,所以派兵部尚书吕祉去总领全军。”
岳飞:“吕祉是书生,从没下过基层,他不行。”
张浚:“那就张俊,资历最老的大将,军队还在附近,由他收编怎样?”
岳飞:“那是我的老领导,我尊敬他。可他性格粗暴,和左护军诸将长年存有隔阂,尤其和郦琼的矛盾很大,由他收编,效果不会很好。”
张浚:“哦……是吗?那就由杨沂中出面,他是禁军统领、皇帝的亲信,这总行了吧。”
岳飞:“杨沂中在军中的地位顶多与王德等持平,他还不如王德,难道都督不知道军队排外?”
至此,张浚大怒:“我就知道除了你之外谁都不行!”
岳飞更怒:“张都督,你以国家正事问我,我据实回答,怎么能说我在贪图多得军队呢?”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张浚,“贪图多得军队”,两人心知肚明,他张浚横插一腿,暗箭伤人,拆岳飞的台,不就是在贪图淮西左护军吗?岳飞在当面骂他。
怒火中,岳飞出了都督府,前思后想,觉得如果没有赵构的支持,张浚绝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夺权。由此可知,左护军没了,总领天下兵马北伐更会化为泡影。一时间,他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心思做什么了。岳飞写了份奏章,辞去一切官职,不等皇帝批准,就脱去鞋袜,光脚徒步走向庐山,为老母守孝。
岳飞撂了挑子,张浚喜出望外,他正在写弹劾岳飞的奏章呢,这真是给他送材料来了,“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
定了罪名之后,张浚火速派人去鄂州,收编岳家军。你不是想辞职吗?正好,俺要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不只是左护军,你的岳家军也别想跑。
好运临头,喜事成双,张浚决定一口吞下两个胖子,同时接收行营左、后护军。他派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官张宗元去鄂州,收编岳家军。
张宗元曾在张浚任川、陕宣抚使,主持富平决战期间,担任他的幕僚,是他的亲信。
张浚派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议官吕祉去淮西收编刘家军。
这两位老兄看职务都是兵部的人,另一个共同点更鲜明,都在都督府上班,他们去收编,套用一句官方用语,叫做“如张浚亲临”。
两边同时进行。先说事态发展迅速的那一边——岳飞的鄂州方面,岳飞直接去了庐山,没回鄂州驻地,军队方面都交给了张宪。
这真是个机会,在岳飞的地盘上压服他是幻想,可趁岳飞不在,压服岳飞的部将应该难度不大。张宗元带着政府批文,快马加鞭地赶去收编。
到了之后……很安静,啥也没发生。没有抵抗,没有哗变,没有半点不满的言论,有的只是整个后护军。鄂州全境井然有序。
张宗元像个观光客一样,没有人理他。他找基层人员,被告知去找张宪;找张宪,很遗憾,张宪病了。仅仅两次推脱,就把张宗元难倒了。
事实上,整个南宋都被难倒了。
近十年来,岳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爱兵如子,自律极严,这些加在一起,让整个后护军成了一块铁板,任谁来了都油盐不进。
张浚还想再折腾,一定要让这块地改姓张。赵构及时清醒过来,把“第一人”踹到了一边。从全局出发,淮西主帅撤职,鄂州主帅辞职,两边都乱的话,就不是主动进攻报仇的事了,小心长江防线崩了!赵构仔细思量,决定和岳飞进行一番笔聊。
岳飞写了份辞职信,赵构把信封起来寄回去,示意拒绝。
岳飞愤郁难消,继续写信,声明要为母亲守完余孝,无心处理公务。赵构好言相劝,及时通报军情,说:“国家少不了你,军队少不了你,爱卿,你快回来。”
岳飞仍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