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定洞庭湖。(4 / 4)
旁贷。可韩世忠的求援信到了之后,张大将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老韩,你丫的不是出什么幺蛾子,想借机吞并我吧?那边是金国四太子领兵,决战规模一定很大,你顺手牵羊,把我派去的军队收编了,到时我找谁要去?
不行,我这边另有军情,没人可调。
韩世忠真的被孤立在江北了。刘豫大喜,下令务必要乘机除掉这根眼中钉。机会也真的来了,两军对阵,有间谍告密,对面“锦衣骢马立阵前者,韩相公也”。韩世忠自己暴露了目标。金、伪齐联军蜂拥扑了过去……不长记性的倒霉孩子,怎么就忘了韩世忠强在哪里了呢?
韩世忠迎面对冲,砍倒一片,剩下的都跑了。老韩带着全军外加一万多淮阳百姓安全渡江回到驻地。
韩世忠的北伐结束,不管过程怎样,战况如何,他没有攻入伪齐腹地,再一次受阻于金、伪齐联军。这时是三四月间,再过三个月,到七八月时,岳飞才出兵襄阳。很多人、很多史书都说这一次岳飞因私废公,为了母丧耽误了北伐大计。
如果与韩世忠同时出兵,两路并进,敌方怎样应对?势必事半功倍。其实没这必要。什么叫举国一人呢?就是他一个人足以胜过一切,根本不需要什么配合,闲杂人等有多远滚多远,别碍事就成。岳飞出征,根本不需要友军。
岳飞出征前的事很多,耽搁到七月也有些客观原因。第一是赵构想他了,召他到临安见面聊天。真的只是聊天,没说什么重要的事。
这种聊天是种必要的政治手法,会让上下级之间迅速产生亲切感,从而让工作更加顺畅有效率。
第二是因为王彦。
八字军创始人年纪很大了,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宋朝给他的军队番号,给他个人以辖区,实际用意是让他光荣地退休。他的军队就近交给岳飞,辖区刚好就在旁边,一切都水到渠成。
可是王彦很愤怒。
岳飞是他曾经的部下,并且是个很不听话、经常违逆他的叛将。这些年里,岳飞声威大震,每一次大功告成,都仿佛是对他的讥讽。这时,宋廷的决策更让他无法忍受。王彦终究不同凡俗,在压抑病痛中突然振作,病情好转。
他辞去了襄阳知府一职,转去张浚的都督行府参议军事。上任途中,经过鄂州时,岳飞约他在江边一叙。浩荡的江水之畔,两人执手交谈,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只是一阵江风吹来,王彦立即登船解缆而去。那船乘风鼓棹,很快就驶远了。
岳飞一直目送着他远去,不断叹息。王彦风骨硬朗,愈老弥坚,不愧为一代英才。不过回到现实中,岳飞却发现防务有了点小麻烦。
八字军跟着王彦到临安府去了,成了张浚的都督府嫡系。岳家军的实力不仅没有因此而增强,反而要因为接管原八字军的荆南府防区而分散兵力。
又得一番调派,又得临战减兵。
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左右的岳家军的兵力达到了十万,将官编制由原来的十将升到了三十将,每将平均兵力达三千余人。以后还会不断扩充,直到达到历史最强的八十四将。全军分成十二统制军: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和水军。
其中,背嵬军是绝对主力,“嵬”指酒瓶子,意思是替主将背酒瓶子的亲兵。“游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侦察兵。
岳家军最有权势的将军是张宪、徐庆、王贵、牛皋。
七月,牛皋率先渡江北伐,他的路线偏东,攻击蔡州区域。对于这里,他得心应手,他不仅战力惊人,而且对这一带太熟悉了。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汝州鲁山县附近的镇汝军,这是他的故乡。镇汝军的守将名叫薛亨,素有骁勇之名。牛皋在交战之前声称必将其生擒。后来到了十一月,薛亨真的被送到了临安府献俘。
接着说牛皋,他成功地打穿了东路,连续攻克了颍昌府大部和蔡州周边地带,让伪齐的军队向这个方向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