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金军以惨败收场。(1 / 11)
三十日,金军的进攻指挥权明显地落到了撒离喝的手里,他们用的是饶风关实验成功的那种很蠢的绝招。金军不骑马了,变成了步兵。
这些人走得很慢。在山道上,队伍排列得非常整齐。这很好,宋军方面的射手们习惯性地开弓就射,准确命中,可倒下的人却不多。
神臂弓失效了?
宋军接着再射,终于有倒下的了。可是,他们却发现倒下来的金军居然还在移动。怪事,从来没有过的事!再打下去,接触多了,宋军才发现了原因。原来,金军居然每个人都披着双层重甲,队伍用铁钩前后钩连着,形成了一个庞大、臃肿但又牢不可破的整体。哪怕再慢,他们也会坚定地向第二隘推进。
重甲,前面说过是六十九斤一副,双层就是接近一百四十斤,加上刀枪,再加上身边同伴的重量,这种负重是不可思议的,同时还得不断推进,并且随时准备和宋军肉搏。
撒离喝对敌我双方都极其凶狠。
这一天,他骑着马在半山腰看了好一会儿,根据经验,他觉得第二隘应该快坚持不住了,它只是临时修筑的屏障,不可能比饶风关、和尚原本阵还坚固。并且,从指挥官的角度来考虑,再撑下去也会得不偿失,毕竟吴玠还有仙人关天险,没必要在这里耗尽一切。
想到这里,他提前发表了获胜感言:“吾得之矣!”说完转身回营,静等喜讯。这是一种风度,是主帅、决策者才会有的潇洒。
他在炫耀自己的计算能力和预判能力。
可惜的是,他失误了,金军强攻到底,也没能突破第二隘。这条临时修筑的堡垒成了不可逾越的天堑。
撒离喝惊诧万分,他不觉得自己的判断有误,可事实的确如此,怎么搞的?其实在第二隘里,吴璘也快到极限了。
面对金军的强攻,吴璘的一些部下动摇了,他们建议后撤,毕竟屏障的险要程度决定了战损率,躲在第二隘里与金军斗,和挺在仙人关里完全是两个概念,在这儿耗着,死的人更多。
吴璘的回答是拔出了刀,在地上划了一条线,说:“死则死矣,过此线者斩!”这句话不是白说的,里边有吴氏兄弟的尊严。
吴玠杀郭震时说过,杀金坪不许放弃,丢掉者必斩,哪怕是亲弟弟也不放过。可杀金坪真的丢了,第二隘也放弃的话,吴玠会变成笑话,吴璘会生不如死!
局势险恶,吴璘没有一味地弹压,他给部下交了底,说金军是进攻方,消耗会更大,只要再挺一天,一天过后,金军必将撤退。
三十一日,仙人关之战的第五天,实际战斗的第四天,在吴璘的预判中开始。这一天,金军的攻势前所未有得猛烈。撒离喝亲临战场,指定了一个突破口——第二隘西北角的一座角楼。
终于知道定点突破了,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屈辱,当年攻破开封城时,金军用的都是方位式攻击。不过这很管用,不一会儿,他们居然把这座敌楼给打歪了。
金军欢呼,不管是歪了、倒了,还是占领了,反正缺口是打开了……突然,一条布帛结成的长绳甩了出来,把楼给拉正了。
金军很郁闷,这样也行?他们来了个更彻底的,放火!不管是砖砌的,还是木制的,就不信火烧不塌它……突然,一大片水从楼上浇了下来,火被扑灭了。
据后来的史料记载,楼上面本来没有水,是宋军统制官姚仲带上去的酒。酒能灭火吗?答案是很有可能。宋代还没有蒸馏酒,只有发酵酒,酒的度数很低,所以武松等好汉连干几十大碗后还能剧烈运动,而敌楼上的姚将军肯定不止几十碗的酒量。
应该是几十桶,把下边的金军给浇绝望了。
再次入夜,战士们看着吴璘,等待午夜的更鼓。过了今天,金军就会撤离,这是将军说的,会成真吗?吴璘沉默,这事儿他做不了主。
其实,撒离喝、金兀术也一样说了不算,大家都得看吴玠的。仗打到这份儿上,主动权已经不在进攻方这边了。
打到筋疲力尽,是不是可以躺下来睡一小会儿,喝点水什么的,休息一下再继续呢?这并不是恶搞,如果防守方始终躲在掩体里永不出动的话,完全可以。事实上,历史上绝大多数的防守方都是这么做的,他们熬着,直到敌方打得意兴阑珊之后,再安全撤走。
这也算是合格的、成功的防守。
“山地之王”、“防守之王”吴玠可不这样做,他防守时,会让敌人血流成河、遍体鳞伤,侥幸逃走之后,头都不敢回。之所以会这样,靠的就是他的进攻。
进攻在三十日的午夜开始,金军脱掉了穿了两天的双层重甲,像死鱼一样躺在地上喘气。宋军习惯性地午夜摸营,带来的是比陌刀还狠的大斧!这玩意儿很有震撼力,黑灯瞎火的,宋军只管砍,只有砍碎、砍裂、砍崩刃的,绝对没有砍不动的。
当天夜里,金兀术像第一次到和尚原露营时那样彻夜未眠。第二天早晨,他怔忪地看着不远处的仙人关,表情沉重,是进攻还是撤退……其实,三十日夜里,吴玠早已替他下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