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灭门大祸就此消平。(1 / 7)
再后来,李存勗把王全斌收在身边当近卫。等到李存勗众叛亲离,乱兵入城的时候,宫廷卫士不是叛变就是逃跑,只有王全斌和符彦卿一直保着李存勗在皇宫里苦苦支撑。直到李存勗被冷箭射中,王全斌还把他扶到内殿,等到皇帝死了,他才痛哭而去。
这样的执拗,这样的忠贞,才是赵匡胤选他作平蜀主帅的最重要原因。因为纵观中国历史,四川是个非常邪性的地方,在那里割据的政权,不管是贤明的还是荒淫的,不管是有刘备的胸怀还是诸葛亮的才能,都绝不会超过两代。而外来平蜀的将军们就更加不幸,不是死在了崇山峻岭里,就是在九死一生侥幸成功后,反而被自己的皇帝砍头。
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哪一个皇帝不害怕那些成功入川覆没了一个朝廷的将领,会留在了那里自立为王。那么王全斌呢?赵匡胤就那么相信他?
历史证明,赵匡胤不仅相信,而且给了王全斌极大的行动自由和特权。在临行大宴上,赵匡胤当众与攻蜀将帅约法三章:
第一,鉴于后蜀将校多为北方人,为了分化后蜀的内部,只要能率众归降,并且给大军当向导,供给军粮的,那么立即成为自己人,并且重赏;
第二,宋军所至,不许烧房子,不许随便打人,不许挖坟,不许砍桑树……以及同性质事件。违者军法从事;
第三,这次打后蜀就为抢地盘,打下城镇,只要兵甲粮草,其他所有战场所得的钱、帛等等硬通货朝廷一个子都不要,全分给前方将士!
注意第三章,赵匡胤为了激励士气,已经不惜血本。要知道在五代时期,天下真正动荡的是在北方,在长江以南,以及蜀道以内,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相对来说,那里平安富足,不识刀兵,尤其是天府之国的成都附近,那真是富得流油。而这些钱财的保障,就在于蜀道的易守难攻。
那么,为了攻陷四川,就唯有动之以巨利。可是这时的赵匡胤侵略经验毕竟还少,而且生性谨慎,他把困难想得太高,却没有意识到,过分的赏赐也有副作用,把他的士兵变成了一群彻底红了眼的战争狂徒。
朝廷只要四川的土地,其余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战利品!这就是征蜀士兵对这条命令的理解。很快,赵匡胤就为之追悔莫及。
战争的机器隆隆开动,至少六万把尖刀逼向了后蜀。那么后蜀的反应是什么?高兴,极度的兴奋!如果非得要说有那么一星半点的遗憾的话,那就是枢密使王昭远大人的生平第一仗,并不是像前诸葛亮那样北出岐山攻伐中原,而是先奉命抵抗。
但这就是机遇,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王昭远被孟昶封为西南行营都统,全权负责后蜀对宋军的防御。临行前,他带着都监赵崇韬,出席了宰相李昊(一绝妙之人)为他举行的壮行酒会。席间王大都统慷慨表态——我此行何止战胜宋军,以我手下的三万雕面恶少年(可怜,后蜀和宋朝一样,士兵就是囚犯,都在脸上刻记),取中原易如反掌耳!
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王昭远在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手势,以及当时手里拿东西,都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恒久不灭的光辉形象。那是一把铁制的如意,尺寸不知,估计应该不小,因为王昭远行军布阵时把它当成令旗或者指挥棒来用。
想来万马军中,无数盔甲兵执之间,王昭远羽衣纶巾洒然谈笑,随意挥指铁如意,敌军则狼奔豖突溃不成军,功名等闲到手,那是怎样的风采绝伦啊。人生至此,不亦快哉!
就这样,王昭远满怀豪情壮志,带着他的三万雕面虎狼之师,离开成都,去迎战把整个蜀国都当成了无限量提款机的宋朝平蜀远征军。
伐蜀,再一次伐蜀!行军的路上,宋军数万将士心神激越,热血沸腾。这不光是钱财的问题,更是个荣誉,以及从此变富变强的象征!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想起短短的三十九年前,那时中原大地的主人是后唐的庄宗皇帝李存勗。从李存勗最初的起步姿态和成果来看,他已经势不可当,马上就会席卷全国,统一天下。那时,在公元925年9月末10月初,他派出了自己的宗室亲王,魏王李继岌,以及大将郭崇韬去攻伐蜀国。
那是一个极度惊人,前无古人,也绝对后无来者的胜利。巅峰时期的世袭雇佣军团沙佗人竟然只用了不到三十天就越过了无数的蜀山天险,攻破了天府之国成都,迫使前蜀的后主王衍走出国门,白衣请降。
那么他们呢?现在的宋军会用多少时间?
全军主帅王全斌尽量不去想这个问题,但是极度的兴奋,甚至焦灼感的狂热同样在他的全身奔流。不为别的,创业,每个人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在伟大的创业征途中,而创业,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大的享受!
首先,第一个目标……很遗憾,不是险峻崎岖的蜀道关隘,而是陕西境内的兴州(今陕西略阳)。没办法,后蜀就算丢了秦、凤、成、阶四州,它的最前沿阵地仍然远在后蜀本土之外。而在这里负责前敌守卫的,是后蜀国王孟昶除了王昭远之外的另一个亲信韩保正。他领兵数万率先出蜀,赶在王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