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一些微妙的,且极为重要的心理转变。 (2)(10 / 11)
以及敢下必胜断语的胆量。
这可不同于凭着年轻的热血胆魄在战阵之上斩将夺旗,这需要超高的智慧和惊人的胆识,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才可以做到。这些,只有区区二十八岁,初上战场的赵匡胤没法使人信服。
那么赵匡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怎么做到的这一切呢?
像谜一样,勉强解析的话,只能稍作比喻。赵匡胤的为人介乎于郭威和柴荣之间。至于他的能力从何而来,难道要说他出身军人世家,自幼苦练武艺熟读兵书,早就成才了吗?还是说赵匡胤是走上社会之后,在郭威等名师手下实地学习,才自学成材的?
哪样都很牵强,哪样又都贴了点边,其实我更倾向于一句老话——世有大年,不在多服补药;天生名将,不必多读兵书。
想想后来的岳飞,以及人类有史以来最强的军事家孛儿只斤·铁木真,一个是农民一个是不识字的夷人,谁教会的他们打仗?所以认命吧,赵匡胤就是个天才。
至于赵匡胤的为人,从古到今,没有任何人曾经看清过。在他的身心极深处,有一团让人无法揣摩的超复杂的结合体,那里才是赵宋立国精神的根本所在,才是从赵宋开始,我们民族就不断沉沦,不断挣扎,直到今天还在追求伟大复兴的根源。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钱,要命的钱
话说当年二十八岁的赵匡胤在后周国内面向所有官僚大佬口吐狂言,说千里之外的战争将如何进行,将怎样收场,仿佛他不是个将军,而是位巫师。
在所有人哂笑的表情中,柴荣的脸色是平静的,他看了赵匡胤很久,然后下令向西北四州派出重兵。他真的按赵匡胤说的办了,但离奇的是,此后战事的每一步发展,都在印证着赵匡胤写的剧本,几乎连胜利的时间都相差无几。
后周人看向赵匡胤的眼光每一天都在变化,直到战事结束,他已经不再是一员满身血腥的沙场战将了,而是腹有机谋,堪当大任,能独当一面的帅才。
在当年的11月,四州之战终于结束了,几乎就在同时,柴荣就发动了对南唐的攻击,目标是江北的淮河一带。
江淮,打开中国的地图,这是一片从古至今都繁华富庶的土地,这里再加上长江以南浙江以北,就是南唐。南唐与后周相比,它的国力特点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有钱。而兵力配备上,它的特点让后周人吃尽了苦头,甚至让后来的北宋都一时间无可奈何,那就是水军。北人乘马,南人操舟,真的是自古皆然。
那么柴荣的后周呢?很遗憾,在五代十一国这段差不多五十三年的时间里,后周这片土地上就从来没消停过,你死我活无法无天,一直闹到了现在,所以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没钱。
没有钱就没有一切,柴荣要扫平天下,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人,并且找到钱,再之后,就是王朴在《平边策》所说的了,南唐有两千多里的国境线在等待着他们,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像骑着马举着刀,和又穷又凶又不讲理的契丹人一样,去做一件事——抢!
但是抢别人之前,柴荣得先备好军饷、备好刀枪,还得给军人们准备好长年累月,源源不断的军粮等等等等,可是后周真的是没人更没钱了,怎么办?柴荣彻底拉下了脸,露出了他最最强横狰狞的一面,转向了天下为数众多,而且最闲散,并且极其有钱的一群人——和尚,当然,还有他们的师弟们——尼姑。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五代十一国乱到了这步田地,可是佛教事业却比以往更加昌盛,到底什么原因,我来不及调查,不好乱说,只是据史书记载,当时仅在后周国内,就寺院林立,僧尼达到了百万之众!
这都是些什么人呢?难道都是在乱世之中看破了红尘,个个都有出尘度人之心了不成?唉,罪过罪过,怎么好拿出家人开玩笑呢?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啊。请看,这些僧尼们的成分如下:
逃避国家赋役,实在没办法的;军队里的逃兵;无业游民;逃亡奴婢;还有罪犯。这些人进入空门,四大皆空,从此吃斋念佛,清静度日……啊,不对,真的是小看了人啊。要知道,人家出家人什么时候都是大款。
佛家从来都不拒绝任何发财的机会,我可以郑重发誓绝对没有胡说八道,这都有据可查。就拿当铺来说吧,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清楚,这种抽筋剥皮乘人之危的好生意,就是和尚们首创的。还有,只要是庙产,那么就合法了,你可以不上任何税,于是柴荣就惨了,他眼睁睁地看着他本应到手的赋税被和尚们逍遥自在地拿走,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更可恨的是,居然有一些混账刁民,看到有利可图,居然把自己的庄田也投到和尚们的名下,和出家人伙同一气来敲诈国家。
忍无可忍,但也从来不忍的柴荣下令毁佛。
他命令凡在后周国境内的佛教寺庙,除了有皇帝敕额特批的之外一律拆毁,每县只许留一座,而且以后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贵族大臣,任何人不得奏请建造寺院和剃度僧尼。如果有谁实在是向往和尚的生活,也不是不行,但要经过官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