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搞定,郭威用尽可量小的代价,得到了最圆满的战果。(2 / 7)
了一边……他现在比刚刚继位时更加的痛苦了,那些困扰着他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他必须做出反应,否则他真的再也无法安睡,直至痛不欲生!
历史的车轮就这样被一个人的痛苦启动了,这个敏感的年轻人一旦找到了他的痛苦,就天才性地把这些痛苦无限制地放大。在不久的将来,无数人将因此而受益,同样有无数的人将因此而遭殃,比如就在此时皇宫外面欢庆太平的开封市民们,你们就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等待你们的只有冰冷的刀枪和冲天的火焰,只有死亡!
变化里有着无数的机遇和凶险,所有人都只能在随波逐流,尽力而为中得过且过,听天由命。
郭威、柴荣、赵匡胤乃至于当时的皇帝刘承佑莫不如此。只不过,刘承佑在这期间掌握了绝对的主动,以他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骚动。
刘承佑,原来你是个古惑仔
时间过去了四个月后,后汉皇帝刘承佑把郭威再次派上了战场,理由很简单——常规任务,抵挡契丹。这时候契丹的新皇帝也终于被“选”出来了,新皇帝开工,总得找点事干,很不巧后汉的边境与契丹直接接壤。契丹人不用站在高坡上都能看见后汉的繁华城市和美丽的姑娘。
后汉,我不找你又去找谁,何况我们还这么的熟?
于是郭威出征,但是等他到了报警地点,却连一根契丹人的马毛都没看见,不仅如此,连抢劫现场都没有。怎么回事?是契丹人行动太快,已经溜了?还是消息不准,契丹人根本没来,有人把皇帝连带郭威一起都涮了?但他并没有迷惑太久,没等他报告平安无事请求撤军,皇帝的新命令就又到了。
就地驻防,以防契丹。
好了,郭威就这样被调出京城,到边疆站岗。
被骗出来的人都愤愤不平,但老于事故的郭威却只微微一笑,他心里明白,千万别再说话,再一次钓鱼的时间到了。他摇了摇头,心想这个年轻的小娃娃,还真不是一般的难侍候。但他并没有太吃惊,对现在的情况他还是有一点心理准备的,还记得当初刘承佑请他出马时他是怎么回答的吗?
——臣不敢请,亦不敢辞,唯陛下命。
表面看来,这话说得既有身份又极为克制,政治语言和个人修养都非常到位。但是领略到里面的无奈和隐患了吗?“臣不敢请”——因为我不想您误会我要借出兵的机会总揽军权;“亦不敢辞”——我更不愿让陛下您误会我借机要挟您;“唯陛下命”——您怎么说就怎么算,一切都随您心情。
这已经是非常到位的全方面妥协式的服务了吧?但还是不行!还是不能消除刘承佑心底里的那点不安,居然还使出了这样不入流的小把戏!
郭威表面上维持着平静,但此时真实的心情却是非常痛苦而且沮丧,甚至非常自卑的,一个臣子需要向自己的皇帝如此表白,而且事后尽心尽力地工作了,却还是得不到最起码的信任,这真是让他觉得自己很无能,他的工作做得极为失败。
但是,他现在还没有真正地开始警觉起来,有什么必要呢?被怀疑、或者被虐待,本是历朝历代为人臣子责任内必须承受的,谁都毫无例外,根本没有什么好说的。何况他郭威饱经风霜,人生经历是典型的从低到高打通关式的过程,连做俘虏的日子都熬过来了,这点委屈算什么?
于是在他边关站岗的这些日子里,他心里经常念叨的,只是下一步要怎样和他的陛下进行沟通——陛下,我还能怎样来消除您的疑云呢?这是郭威百思都不能解决的事情。
但事实上,这并不需要他来解决,刘承佑自己都办了。
公元950年11月14日清晨,皇帝杀人了,一共死了三个。只有三个,他们是杨邠、史弘肇、王章。他们按照每天的正常工时去上早朝,刚走到广政殿,数十名武士突然冲了出来,没有宣判,迎面一片刀光剑影,立即处决。就是这么的粗暴简单,三个老谋深算,终生在阴谋诡计里打滚的人说死就死了。
是不是很搞笑呢?办这样的大事,竟然用了这种无大脑式的纯暴力行动。但最高明的计划就是一点都不计划,想干你就去干,想砍你就去砍,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最突然也最彻底的效果,才能让三位大师死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然后皇帝给这三个死人定了性,罪名一点都不新鲜——谋反。
就这样,军权、财权一举收回。
五位顾命大臣除了郭威在外,只有宰相苏逢吉还活着,至于原因,他是个百无一用的文人。
一切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刘承佑生平第一次杀人杀得干脆利落,但却留下了绝大的隐患。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他选择动手的时候偏偏把郭威事先调了出去,千年之后,他的这个举动都让人费解。
为什么呢?有郭威在,他动手没有把握?还是他竟然如此的嫉恨郭威,一定要留下他来进行一次单挑?又或者他是有什么不得已,只能这么做?
不知道,一切未知。但需要说明的是,他简单粗暴的杀人方式并没有错,也不业余,就在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