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谢子明相卦朱全忠 程敬思七劝李克用(1 / 3)
第十四回:谢子明相卦朱全忠 程敬思七劝李克用
话说黄巢依照孟楷之言,遣书信斥责朱温。朱温看得此信大感不悦。军师谢瞳见朱温久盼援兵不到,又得黄巢书信敕书训责,心有愤闷,便对朱温言道:“将军以为李唐何时可灭?”
朱温答曰:“王重荣驻军渭北,尚且久攻不下,岂能论李唐诛灭之日。”
谢瞳又言:“将军可知自己仕途如何?”
朱温答道:“先生葫芦里又卖的什么药?温之前途安能自知?”
谢瞳言道:“瞳昔日曾随名师学易术,可观的生死天命,能解阴阳五行,不知公愿测一二否?”
“哦?”朱温言道:“不知先生还有如此才能,那请先生快与温来一卦。”
谢瞳打量朱温一番后言道:“观公面相则不过贼首,观君背相则贵不可言。”
朱温问道:“此卦何解?先生明示。”
谢瞳言道:“恕在下直言,将军今逢逆命之年,一步行错,恐有大患呀。”
朱温问道:“愿闻其详。”
谢瞳言道:“当年,鄣邯事秦不过带兵一将,投至霸王帐其才得用,后在三秦之地封王得爵,成就功名。而今黄巢虽得二都,本当仁政安民,却于长安痛杀大唐官员不计其数,未定民心而秽乱宫帏。大军六十万之众,粮草辎重补给何其艰辛,且劳民伤财大失人心,恐有生变之危。将军倘若再侍黄巢,终不过一贼寇之首。”
朱温又问道:“甚有道理,那不知先生有何良策,快请赐教?”
谢瞳言道:“黄巢草莽兴兵,乘唐衰乱之时伺隙入关,非有功德兴王之业,定是易兴易亡,断不足与成大事。今唐天子在蜀诏檄天下,诸道兵马闻命勤王,协谋复唐,可见唐德虽衰,人心尚存。且将军力战于外,庸臣谗言于内,试问将来大业能成否?鄣邯背秦归楚,不失为智,此时降唐,方为上策,愿将军三思!”
朱温道:“先生之言,正合温之所想,明日邀监军严实商议归唐之事,倘若他愿随我降唐便罢,不然必诛于帐内。” 谢瞳也赞许此计。
次日,朱温命副将胡真领刀斧手一百人埋伏于中军大帐之外。未及,监军严实入帐见朱温各坐两旁,朱温道:“今日请监军大人来有一事相议,今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与义武节度使王存处合兵于渭河以北,我同州之兵实难抵挡。我已连发十道急书求陛下发兵,而陛下听信谗言,反以严加训责,温欲仿鄣邯弃秦而归楚。。”
严实问道:“将军究竟何意,莫非要受唐帝招安吗?”
朱温答曰:“监军所言不差,正是此意。监军何不与我共往归唐。”
严实起身言道:“朱三,你好大胆子竟敢背主做窃,暗通唐贼。”话音未落只见有数十刀斧手冲入帐中,
严实刚欲拔剑,已有胡真带兵将严实拿下,五花大绑。朱温遂让丁会召集兵马,于校军台易帜,朱温言道:“诸位将士,我等随黄巢起兵,舍命厮杀,而巢不能施仁德于天下,到是百姓皆有怀唐之心。河中兵短粮缺,而京师不发一卒,与其白白送死,不如另寻明主。望诸位将士与温共举大事,归赴唐王。”众人皆愿随朱温降唐。
朱温命军师谢瞳拟写降表,持监军严实人头往王重荣处请求招安。王重荣得朱温献降同州遂草章通禀僖宗李俨,请赏朱温;时僖宗正遣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王铎闻得朱温归降,乃使义军为之重挫,也代为保奏。僖宗两处览阅奏章,深感平贼有望,向众臣言道:“此乃天赐朕之良臣!”遂下诏授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同州节度使,赐名全忠。正是:
谋士预言反相出,归齐归唐皆心毒。
叛齐能封节度使,灭唐面南敢称孤。
一日,朱全忠在军中寻营,忽闻传来阵阵歌声,曲辞悠扬,颇有韵味。朱全忠寻士卒歌声而来,唱词也越发清晰。词曰:
“壮士从役兮,故土万里愁。百战惊澜兮,将贵勇而谋。
华装裹身兮,莫笑挂吴钩。今世几何兮,枉负少年头。”
“妙哉!”朱全忠喜道,唱歌的士卒见朱全忠从身后走来,纷纷躬身行礼。朱全忠问道:“方才尔等所吟唱之词,出自何人所作?”
有一士卒言道:“启禀将军,此词乃是粮科笔吏敬翔所作。”
“不想我军中却又如此文采之人,可为朝廷栋梁之才。” 即命左右去招敬翔往中军大帐来见。
朱全忠回到中军帐等候片刻,有侍卫来报:“禀告将军,粮科笔吏敬翔已到。”
“快快有请。”朱全忠言道。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自幼饱读诗书,且文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敬翔来至帐中,只见此人身长七尺,眉宇俊秀,短髯略垂。敬翔一见朱全忠端坐上位,便躬身拜道:“粮科笔吏敬翔拜见大将军。”
朱全忠言道:“为敬翔先生看座。”
“谢将军赐坐。”敬翔做到一旁,向朱全忠问道:“将军召下官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朱全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