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五代十国 > 作品相关

作品相关(2 / 2)

四、同为天下乱,文学当有别

五代与三国时期的区别,也正是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正史小说应注意避免变成架空历史小说的模式。《三国演义》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留传最广泛的历史小说,其布局与框架也成了后世小说的范本。例如从农民起义开始,形成诸侯割据,通过相互兼并实现三足鼎立,最终完成大一统,这几乎成了中国有代表性的历史小说框架。而根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的记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却与三国时期有很大区别。

1、三国并立,五代交替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是在同一时内并存的三个封建政权,而五代是五个不同时期内轮流交替的五个封建政权。首先朱温是晚唐的窃国大盗,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是以“反梁复唐”为名推翻了后梁政权,存在短时间的并立。后晋皇帝石敬瑭、后汉皇帝刘知远、后周皇帝郭荣都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先后依靠造反夺取皇位,基本不存在并立。根据这个状况是正史的基本格局,五代文学要保持正史演义,就应当遵循五代交替的状况。

2、十国时代,谋逆时代

十国时期相互的兼并战争出现在五代后期,而在五代前期十国中的内部政治斗争、政治谋杀屡见不鲜。借用蔡东藩先生的评语,这是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代,发生了很多君臣相弑,父子失和、兄弟相残的惨剧,其目的皆是为了谋取帝位或王位。就我个人认为五代十国文学不是厚黑大全,这内容只须捡一两处对大局有影响描写即可,写多了就容易重复乏味,千篇一律。

3、首尾精彩,细腰衔接

五代十国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五代的中原混战,而最精彩的是五代初期的梁晋争霸(晋指晋王李克用)和末期的后周统一战争。梁王(梁太祖)朱温和晋王李克用为灭唐与复唐展开了历时二十年的争霸战争,成为五代的精髓之一。后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先后向南讨伐南唐统一淮河两岸,兼并江北十四州;向西讨伐后蜀,收复汉中四州,向北讨伐契丹收复三关四州十七县,又形成了五代第二个人才辈出的大时期,奠定了赵匡胤建立北宋的人才格局。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五代小说不可避免两头重,中间轻的问题,中间环节正史后唐、后晋、后汉三朝,这期间虽然人物事件复杂,但有诸多历史故事事发生,例如后唐皇帝李嗣源于花见休老夫少的爱情,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郭荣起兵灭后汉等,都可以作为写家的素材。

4、前辈著作,大胆妄评

描述五代时期的小说最早的就是《残唐五代演义》,多数人认为作者是罗贯中,全篇总共四十回,且文字简短,快读者一日便可读完。这部书着重刻画了十三太保李存孝的骁勇形象,成为戏剧、评书借鉴的重要版本。第二部相关的历史小说是蔡东藩先生《二十四史演义-五代史演义》此书是最为贴近正史,描述最全面的一部历史小说。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的评价,此书在历史入门上有巨大贡献,而在文学上只能是中平之作,所以此书在传播五代文化方面受了一定的局限。就个人认为五代文学中的人物定位应基于薛居正的《旧五代史》,这部史书对人物记载详细广泛,而且记录了其他杂史及野史的相关史料,也便于考证,但大肆宣扬君权神授思想,过重推崇天命。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比旧史吸取的史料范围更广,对历史记载进行了整合,结合进少许民间传说,对内容繁琐的旧史作了必要的删削,使得条理更加清楚,更加短小精悍。第三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部书因为是编年体通史,对一些事件的发生时间记载的极为细致,对故事排序是有作用的。

综上所述是是我个人对五代历史和五代小说的个人见解,虽然历史的格局相互有区别,但传承我国历史小说是最终的目的和开发中国五代文化的目标是不变的。在此感谢桓大司马网友对五代小说所提的宝贵意见,也感谢对五代小说关注的各位读者。

朱长孝

2006年8月26日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书单:长风渡造作时光无论魏晋贵妃裙下臣含苞待宠观鹤笔记大佬都爱我[快穿]顶级偏爱黑月光拿稳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