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二十九章 收复东都(1 / 2)
更新时间2012-8-28 20:10:25 字数:2298
李俶率军离开洛阳后,黜置使鱼朝恩立即上疏皇帝,弹劾李俶“阵前抗旨,违抗君命”。
李亨看过鱼朝恩的奏疏,打算派中使前往洛阳查证后再作定夺。张皇后和李辅国得知此事,在李亨身边一唱一和,说李俶手握重兵,对皇帝诏令一贯阳奉阴违,此番洛阳之战公然违命抗旨,铁证如山,必须严惩。李亨下制书解除李俶天下兵马元帅的职务,召回长安接受调查。
李辅国拿到制书,满面春光的对张皇后说:“这一次,本将军要让李俶小儿去见阎王。”李辅国本是内廷太监,因为马嵬坡诛杀奸相杨国忠,以及拥立李亨灵武即位有功,被李亨任命为判元帅府行军司马,封郕国公,掌控兵权,故而在众人面前常以将军自称。
张皇后不解地问:“国公高兴过早了吧。陛下只是下诏,命楚王返回京城接受调查。陛下一贯袒护这小子,本宫料想这次也不会例外。”
李辅国笑道:“娘娘您说得没错,不过想要楚王死,并不一定要皇帝下诏。”
“哦?”张皇后表现出一副疑惑不解的神态。
李辅国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交给张皇后。
“好,好啊!足以乱真!”张皇后一边看一边赞叹道。
李辅国:“娘娘谬赞!”
张皇后把书信还给李辅国,故作严肃的说:“辅国,你真是很卑鄙啊!”张皇后说完,与李辅国心领神会的大笑起来。
睢阳之战唐军大获全胜,张献诚举汴州归唐,河南战局发生重大转折,燕军在河南精心部署的防御体系被唐军彻底摧毁。
洛阳“大燕”皇宫中,安庆绪坐立不安,召来御史大夫严庄、右相张通儒、左相宋和、大将军崔乾佑、禁卫军统领阿史那承庆商议对策。
宋和第一个发言:“下官以为河南各郡尽失,洛阳孤城难以长期坚守,陛下应该尽快撤回河北,与史思明联兵方可抵御唐军进攻。”
严庄提出反对意见:“洛阳是我大燕都城,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不应轻言放弃。史思明拥兵河北,早有不臣之心。陛下前往河北,犹如羊入虎口,必然有去无回。”
严庄、宋和向来不和,两人在大殿上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张通儒刚从唐军追击中捡回一条命,心存畏惧,支持宋和提出的北撤建议。
安庆绪担心被唐军围困在洛阳,采纳宋和的意见,“下诏”燕军主力渡河北撤。
“皇帝”已然下诏,严庄回天无力,跪地请命:“臣愿率军留守洛阳,牵制唐军。”
安庆绪显得很是惊讶,对严庄说:“大夫是我大燕栋梁之臣,怎可以身犯险。”
宋和在旁说:“陛下要想安全撤离洛阳,必须留下一位重臣牵制唐军。严大夫对陛下忠心赤胆,您就成全他吧。”
安庆绪顾不得许多,拨给严庄精兵三千,命严庄统率三万新招募的兵士留守洛阳,牵制唐军。
燕军撤离洛阳前,崔乾佑特地前往严庄府上拜会。
崔乾佑不解的问严庄:“大夫为何自告奋勇的留守洛阳?”
严庄苦笑不答。
崔乾佑继续说:“此番陛下渡河北行,带走我军全部精锐,留给大夫的三万人马,都是月内新招募的兵士,靠这些人根本守不住洛阳城。”
严庄:“将军不必多言,严某知道洛阳不可守。将军此番身负重任,统兵护送御驾到河北后,当力劝陛下驻留邺城,万不可继续北上。”
崔乾佑:“大夫的意思末将明白,史思明这家伙靠不住。”
严庄点了点头:“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庄想托付于将军。”
崔乾佑:“大夫请讲。”
严庄:“宋和这个人,不可久留陛下身边,大军北进途中,请将军寻机杀之。”
崔乾佑没有询问缘由,抱拳道:“末将领命!”
严庄:“大军开拔在即,将军回去准备吧。”
崔乾佑:“末将告辞,大夫保重。”
崔乾佑领军附送安庆绪渡河北去,郭子仪率军兵临洛阳城下。严庄并没有率军抵抗,直接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李俶得知郭子仪收复洛阳,与郭旰、章仇瑾瑜带了几十骑轻骑,快马加鞭从汴州奔至洛阳。
李俶入城后径直前往洛阳皇宫,被郭子仪帐下裨将杜希全拦在应天门外。杜希全奉郭子仪将令,守卫宫城大门,任何人不得进入。
李俶心中惦记沈媛安危,等不急去找郭子仪,拔剑准备硬闯。
郭旰向杜希全说明其中缘由,杜希全回禀李俶:“**嫔妃女眷已被安庆绪全部遣散,此刻宫中空无一人。”
李俶向杜希全询问看押严庄的地点,快马来到洛阳牢城,面见昔日战场上的对手严庄。
严庄身穿青布衫,见到李俶神情坦然。
李俶直截了当的问严庄:“是否知道沈媛的下落?”
严庄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