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二十二章 计取潼关(1 / 2)
更新时间2012-8-22 19:59:58 字数:2365
李俶与李晟、马燧、哥舒曜、王霆率领一千精骑前往奉天,迎奉李亨的御驾返回长安。
临时代理京兆尹崔光远在开远门外安排了盛大的仪式,迎奉御驾返回帝都。
李亨回到长安入主大明宫的第二天,下发敕令犒赏收复长安的有功之臣,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崔光远。一年前,燕军突破潼关,李隆基仓惶出逃,崔光远临危受命,以京兆少尹代行京兆尹职权。燕军兵临城下,崔光远开门相迎。安禄山以其有功,升任其为京兆尹。如今燕军败走,唐军收复长安,李亨命崔光远继续留任京兆尹。不管长安城头的大王旗如何变幻,都影响不到崔光远的仕途。
李亨对杨国忠恨之入骨,入主大明宫的第三天便诏告天下:杨国忠蒙蔽圣听,祸乱国家,新皇敕令诛灭杨氏一门九族。杨国忠的党羽也遭到清算,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被满门抄斩。章仇瑾瑜的父亲章仇兼琼做为杨国忠一党的重要成员,被贬为庶民。章仇瑾瑜受到牵连,被朝廷免去军职。李俶将章仇瑾瑜留在身边,以幕僚身份继续参与商议军机大事。
西京长安成功收复,关中地区聚集了陇右、河西、朔方、安西十余万唐军劲旅,李亨的皇帝宝座算是牢固了。
大明宫延英殿,殿中监李辅国向李亨进言:“陛下,西京复克,关中暨安,叛军畏惧陛下龙威,向西逃窜。我军应该趁士气正盛,挥师东进,收复东都。”
李泌提出异议:“我军将士刚经历一场大战,人马疲惫,不如休整之后再图收复河南。”
李辅国:“先生所言差矣,俗话说‘兵贵神速’,眼下应一鼓作气,收复失地。”
李亨思虑再三,问:“谁为东征军统帅?”
李辅国:“皇长子俶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当为此战主帅。可命郭子仪、李抱玉率朔方、陇右军相助。”
李亨想了想,对内侍监鱼朝恩说:“就依辅国所言,即刻拟诏吧。”
早在郭子仪率朔方、河西精锐达到关中,驻屯醴泉时,李辅国便轻车简从前往拜会,希望拉拢收买郭子仪,为其所用。郭子仪明确表示只效忠大唐皇帝,不会做李辅国的家臣。李辅国又写信给李抱玉,内容同样是拉拢收买。李抱玉和郭子仪一样,在回信中直言拒绝。
李辅国怀恨在心,在李亨面前进馋,意欲削去郭子仪、李抱玉的兵权。天下战乱未平,李亨需要带兵打仗的将领,没有听信李辅国的谗言。
张淑妃有一幼子名李系,聪明乖巧,深得李亨宠爱。张淑妃几次向李亨进言,希望李亨册封李系为太子。李亨心中早有太子人选,那就是统领平乱大军的皇长子李俶。张淑妃多次在李亨耳边进馋,诬陷皇长子李俶手握重兵,有图谋不轨之心。
李亨一开始不相信,可张淑妃枕边风的威力不可小觑,生性软弱、缺少决断的李亨很快便动摇了。多亏有李泌在旁开导,暂时打消了李亨心中的顾虑。
张淑妃对李泌十分憎恨,与李辅国沆瀣一气,向李亨建议派李俶、郭子仪、李抱玉进攻潼关,欲借叛军之手削弱三人手中的兵权。
李亨下诏,马璘部由李俶节制,白孝德部由郭子仪节制,命李俶、郭子仪、李抱玉率军攻取潼关。
入夜,华阴唐军中军大帐,李俶找来郭子仪、李抱玉讨论进攻潼关的方案,马燧、郭旰、王霆站立左右。
李俶看过地图,对众将说:“潼关地势狭隘,不利大军作战,此战我军该如何打?”
李抱玉:“亲王所言极是,潼关地形险峻,叛军尚有数万之众,强攻乃是不得已的下下策。”
郭子仪仔细查看地图,思考如何对敌。
马燧出列说:“燧有一计,可以破敌。”
李俶兴奋的说:“洵美有何良策,快快道来。”
马燧指着地图说:“潼关北面的蒲州河东郡介于两京之间,与潼关互为犄角。我军摆出佯攻潼关的阵势,派一支轻骑兵渡过黄河偷袭河东。”
郭子仪突然拍手赞道:“妙计!我军一旦收复河东,可绕过潼关天险进入陕郡。驻守潼关的叛军担心退路被断,必然弃关东走,如此潼关可取。”
李抱玉:“叛军镇守河东的大将正是在潼关击败哥舒将军的崔乾祐,此人精于谋略,不可小视。”燕军攻克潼关后,安禄山派心腹孙孝哲带兵进入长安,命崔乾佑率军北上攻取河东诸郡。
郭子仪主动请命:“郭某愿率军进击河东。”
李俶:“有劳郭公。”有郭子仪亲自出马,李俶自然一百个放心。
郭子仪:“孙孝哲、李归仁亦非等闲之辈,亲王不可大意。”
李俶:“有诸位将军扶助,郭公尽管放心。”
郭子仪率军开拔前,先派人秘密潜入河东,与陷于叛军中的原朝廷官员秘密联络,以为内应。
郭子仪率两万步骑,趁夜色渡过黄河,兵至河东城下。河东郡司户参军韩明等为内应,提前打开城门。郭子仪率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