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两奸主政(1 / 2)
更新时间2012-7-25 21:55:05 字数:3091
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大权独揽,把持朝政,不择手段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致使很多忠臣良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坏事做尽的李林甫担心仇家报复,每逢外出总是前呼后拥,先是全副武装的铁甲骑兵开道,再有上百精兵簇拥护卫。自古以来,宰相出巡的豪华场面多不胜举,可是像李林甫这样如临大敌的确是少见。即便如此,李林甫依然不放心,外出前经常临时改变路线,每天夜里睡觉都要更换房间。
杨国忠入朝为官之初,李林甫以为他不学无术,缺乏政治手腕,放心大胆的提拔,利用他压制太子李亨。通过几年的观察,李林甫发现自己错了。杨国忠依仗与杨贵妃的特殊关系,恃宠敢言,骄横跋扈,打击政敌的手段阴狠歹毒,可用“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来概括,比起终日战战兢兢的李林甫,杨国忠的日子可以说过得袒然自若,悠然自得。
羽翼渐丰的杨国忠对权力的欲望不断膨胀,不再甘心寄人篱下,相互勾结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交恶顷扎,一场大唐帝国两大权奸之间的世纪大战震撼登场。
杨国忠经过一番精心谋划,以退为进,有意让李隆基觉得李林甫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帝王之术在于权力制衡,李隆基很自然的利用杨国忠来制衡李林甫。杨国忠仗着背后有皇帝和贵妃撑腰,主动出击剪除李林甫的左膀右臂。
杨国忠担任御史中丞后,开始着手整顿御史台,经过一系列人事调整,御史台上下全部换成了杨国忠的亲信。杨国忠以御史中丞的身份对外宣称改变御史台多年“不叫”的问题,开始大张旗鼓的肃贪。御史们自然群起响应,半个月时间便向李隆基上奏参劾贪污渎职官员一百余人,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涉案的一百余名官员无一例外全都是李林甫的人。李隆基没心情也没时间过问这么多奏疏,索性全部交给杨国忠核查惩处。杨国忠“秉公执法”,将涉案的官员全部捉拿下狱,从严处罚。
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很快发现,贪污不是问题,受贿也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站在谁的队伍中。一些原本依附李林甫的官员,纷纷见风使舵,改投杨国忠门下,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当属京兆法曹吉温。
吉温投靠杨国忠后,积极献计献策,欲图在新主子面前邀功请赏。面对杨国忠的步步紧逼,李林甫穷于招架,处处受制。
天宝八年六月,杨国忠、吉温阴谋策划,揭开震动朝野的京兆府官员集体贪污案,目标直指李林甫集团的重要人物—京兆尹萧灵。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朝中有李林甫、杨国忠两位“榜样”,其下各级官员自然难得干净。案情很快查证属实,京兆尹萧灵因为收受贿赂、治下不力被贬为汝阴太守。杨国忠因为检举有功,以御史中丞兼任京兆尹。
天宝九年四月,李林甫集团的另一重要人物、御史大夫宋浑因为贪赃枉法、结党营私,被罢官免职,流放岭南。
---分割线---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杨国忠的长子杨暄不学无术,贪图玩乐,是长安城里有名的公子哥。
杨国忠为给杨暄谋个一官半职,强迫杨暄参加朝廷会试。
唐朝的会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明经考核生员对典籍的熟悉程度,进士则是策问和诗赋。参加明经考试不需要太多天赋,只要用功强记即可,比起今天的国考简单了许多,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过明经,属于比较愚钝的“留级生”,五十岁能考中进士,已经很有才华。
杨国忠知道杨暄的能耐,报考的科目是“明经”中最简单的“二经”。不料杨暄不争气,竟然一道题都没答出来。
这可给身为主考官的礼部侍郎达奚珣出了道难题。
如果杨暄在试卷上随便写点什么,评卷时放宽标准,马马虎虎也能蒙混过关,可杨暄偏偏就交了白卷。按照会试规定,所有及第考生的试卷都要收入崇文馆存档。将杨暄的白卷存档,等同欺君之罪,让杨暄落榜,又会得罪权倾朝野的杨国忠。
主考官达奚珣举棋不定,迟迟不敢发榜,引起在京举子猜测议论。
李隆基此刻正在华清宫和杨贵妃享受温泉,杨国忠随侍左右。
达奚珣写信给儿子会昌尉达奚抚,要他就近请示杨国忠。
达奚抚来到杨国忠下榻处,正碰上杨国忠外出。
杨国忠见到达奚抚,以为是达奚珣派来给自己报喜的,不禁展颜而笑:“起来吧,此次会试犬子考了第几名啊?”
达奚抚站起身,硬着头皮说:“中丞容禀,这次会试令郎交了白卷,家父特命小人前来请示中丞,如何处置?”
杨国忠闻言大怒:“我的儿子难道还怕不能富贵,要靠你们这些小人来恩赐一个名分!”
达奚抚看着杨国忠愤怒而去,额头上满是汗珠,立刻赶回长安禀告其父达奚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