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金殿激辩(1 / 2)
更新时间2012-7-1 19:06:16 字数:2742
李林甫借韦坚案和杜有邻案对太子步步紧逼,李亨毫无还手之力,只得深居东宫以求自保。李林甫只手遮天,把持朝政,手下爪牙吉温、罗希奭令众臣闻之色变,朝中没有一位大臣敢站出来说话。各地民怨沸腾,不少百姓长途跋涉千里来到京城鸣冤叫屈。
李林甫为了阻止御史言官向皇帝谏言,公然对御史们说:“现在明主在上,群臣顺从还顺从不过来,用不着你们御史说话。你们没看见仪仗中的那些御马,吃的都是三品马料,但是不能叫,一叫就给牵一边去,后悔莫及!”有位御史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向李隆基陈述江淮冤案。第二天,这名御史就接到敕令,降职到偏远地方担任县丞。御史们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无人再敢多嘴。
一日,李俶邀约李泌出城郊游,返回的路上遇到衣衫褴褛的母女俩,拦住中书舍人蒋济的官轿,喊冤叫屈。按照大唐律法,各地死刑案件必须经过中书、门下两省复核,中书舍人官居正五品,是主要的复核官员。蒋济得知拦路喊冤的人来自江淮,连忙命随行衙役将两人赶开,乘轿扬长而去。
母女俩跪在大街中央哭诉,引来众多路人围观。两人来自楚州山阳县,郑氏的丈夫名叫郑兴武,是山阳县的漕工工头,两个月前因牵扯江淮漕运案入狱。郑氏和家人来到县衙喊冤,县令不问案情,张口便要两百缗。郑家人拿不出这么多钱,前往楚州府告状。楚州府不问案情,直接发回山阳县。山阳县令大怒,判郑兴武死罪,秋后斩决。婆媳俩万般无奈,长途跋涉来到京城喊冤,先后去了刑部和大理寺,都被守门的衙役赶了出来,后经好心人指点,这才当街拦截中书舍人蒋济的官轿。李俶听了两人的哭诉,气愤不已。正要上前相助,被李泌拦住。李泌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钱交给郑氏,嘱咐其尽快离开京城。
回到王府,李俶问李泌:“先生刚才为何拦住学生?”
李泌反问:“郡王打算怎么做?”
李俶:“带他们去中书省。”
李泌看着李俶说:“郡王难道忘了中书省的主官是谁。”
李俶改口说:“俶,俶入宫面见圣上。”
李泌:“郡王可知,时下的长安城中,有多少与这婆媳俩遭遇相似的江淮百姓。”
李俶诧异的问:“有很多?”
李泌点了点头。
李俶怒道:“这帮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人人得而诛之!”
李泌显得很平静:“郡王息怒。如今李林甫权倾朝野,太子殿下尚且受其制,郡王千万不可惹祸上身。”
李俶激动的说:“李林甫结党专权,祸乱朝纲,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李泌叹道:“如今能助太子和万民者,惟郡王尔。”
李俶:“请先生明言。”
李泌:“我朝自高祖皇帝立国以来,一直慎用严刑峻法,凡大辟必经大理寺、中书、门下省复核,最后由皇帝御笔亲批,以往每年核定秋决的犯人不过十数人,今年仅淮南道判大辟者就有三百余人,流徒重犯逾千。如今距冬至不足十日,朝廷的秋决公文迟迟不发,其中必有原委。郡王与朝中大臣素无瓜葛,加之圣人深爱郡王,此时只有郡王能够站出来,救江淮蒙冤百姓于水火。”
李俶按照李泌的意思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说自己想学习治理国家,请皇帝恩准上殿旁听朝议。李隆基欣然准奏。
冬至大朝会,文武百官齐聚含元殿,太子李亨称病告假。不出李泌的预料,早朝一开始,李隆基便让众臣商议如何处置牵扯进韦坚案的上千名人犯。朝臣们心里清楚,其中大部分人是冤枉的,李隆基对秋决案卷拖延不批必有想法,但迫于李林甫的淫威,全都三缄其口。韦坚案主审官罗希奭春光满面,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
李隆基见无人发言,质问道:“怎么,都成哑巴了!”
群臣低头不应。
李俶见天赐良机,出列说:“陛下,孙儿心中有话,不知能不能说。”
李隆基一看是李俶,微笑道:“有话尽管说,说错了朕恕你无罪。”
有了李隆基这句话,李俶放开胆子说:“陛下治理大唐数十载,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汉武。如今天下承平,玉宇澄清。江淮向来是富庶平和之地,哪来那么多不法官员和贪婪暴民,孙儿认为其中必有隐情。”
李俶一语震惊全殿,众臣投来各种目光,有赞许的、有担忧的、还有嘲笑的。
罗希奭见李俶直指自己,出列辩解道:“广平王所言差矣,即便是太平富庶之地,也难保没有狗苟蝇营之徒。陛下可调阅江淮案卷,臣以头上乌纱保证,件件确实,绝无冤案。”
李隆基听了李俶的一番褒扬本来挺高兴,罗希奭的辩解让李隆基的脸又板了起来。
李林甫见状出列说:“陛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越是太平盛世,越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对于那些乱臣暴民,绝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必将动摇国家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