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盖棺定论【发于090907晚上,未校对】(1 / 3)
走到门前,开门便从外面涌进一股冷风来,山里的清晨就像冬天一样,寒风有些刺骨,许琼却浑然不觉。
戏剧小说里这样的人多的不可胜数,看得教人麻木,一遍一遍地表演,让人看的疲倦。
许琼从来也没有想过这样的人会和自己如此地贴近过,甚至当过“自己”的父亲。他看着那些书信,有时用自己的心态,又是不由自主地转化成“小许琼”的心态,这一夜,他看过了许天行的十年历程。
相王在信中说:许天行啊许天行,你怎能不停我的劝导,反而让手下人买了绝胎的药骗你的夫人吃下去呢?便是李氏皇族的子孙也是个孩子,你自己的儿子难道就不是你的骨肉吗?你这么做,叫本王,叫我皇族如何自处啊?况且你下了这么大决心,是真的以为李氏再没有重掌天下的机会了么?
后来相王又说:天行兄,夫人既然被你一时糊涂所害,也补不回了,可是我托人给你送去的女子你也拒不接收。你的儿子身体不好,看来很可能夭折,这个事情我也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是真想断了自己的血脉吗?
日期上又过了很久,相王来信:天行啊,你的儿子最终也撑持不住,没能再见你一面。天行啊,我李旦对不住你,我李氏皇家也对不住你。你为我李氏付出了这么多,不管怎么样只要日后李氏能争回皇位,总也要封你个国公当当。可惜看眼前形势,只怕本王想的再多,却也无济于事的。现在琼儿年纪也不小了,吾兄已经回京重做太子,前日我想到这件事情,你是否也考虑一下,叫琼儿也回京来吧,你年纪也不小了,我们李氏,不能再这样拖累你下去了。
相王继续来信:天行,如你所言,本王经过深思熟虑,也想明白了。既然你担心琼儿太小,性子又倔,回京之后就算在太子膝下也很难保全自己,那么天行你愿意如此,那照你说的办吧。日后我必定跟皇兄说,这孩子就是这么长大的,就算他日后当了皇帝,他这皇帝的儿子也是被你养大的,用你的儿子换来的,想给琼儿封王,必须先为你封王,要给琼儿封侯,必须先为你封侯。
相王的最后一封信却是今年春天写的:天行吾兄,来信我已看到了。你问太子有没有问过琼儿的事情,这个的确没有。据本王猜测,当日太子把孩子交给狄相,狄相和我又托付给你之后,或者并没有告诉过太子,想必你也是这么猜测的吧?当年太子在均州、房州等地皆不得意,回京时狄相已经病重,又要避嫌,或者并未告知于他。如此,我也依你之言对太子绝口不提。只是,天行兄的,这可就苦了你啦。
除了相王的十多封书信之外,尚有不少文件,多是与许琼有关,许琼也都一一看过,并且牢记于心。
其中,还有两封被武后亲笔批驳过的奏疏,前者是当年许天行弹劾狄相的折子,被武后看出其中有重大漏洞,却并没有发火,想必是后来狄仁杰和相王又动用了其他关系游说才使许天行如愿以偿地被革职待用,赶出了朝廷。
而后一封却是今年的,日期与相王的那封信相近,想必是与写给相王的信一起送入京中的。折子中许天行以戴罪之身再次弹劾武三思和相王,说武三思耽于逸乐不务朝政,相王经常在王府中聚众饮酒玩乐,带坏了不少皇族子弟,国家栋梁皆如此荒废,却是致社稷于何地?这次武后却是大大表扬了他一番,说他在朝在野都不忘国家,实是个忠心的臣子,待日后问过有关部门,若符合法度,还可以再给他报效国家的机会。
这篇上疏却让许琼看的有些不明所以,照理说现在许天行和自己也都比较安全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刻意作出这种和相王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姿态呢?况且连武三思也得罪了,武三思可向来与相王都不是一条心啊。
最后看到的账簿解开了许琼的疑惑,因为后来出现了张昌宗已经收到白银两万两的记录。这就是许天行和相王的计划,许天行先成功向二张行贿,拉到关系,并且丝毫不嫌浪费的往外撒银子铺路,一副亟不可待的样子,而在二张说过好话之后必定也要在暗中做些手脚,影响一下吏部官员,最终使得许天行迟迟不能得到再次起用。如此二张就算日后图谋对付李氏,也绝不会把许天行考虑进去,或者二张的威力确实很大,许天行得到了复出机会,那时也算是二张的门人了,二张会保护他不受李氏和武氏的伤害,二张倒台的时候相王当然出面保他,而武三思也与二张有深仇大恨,到时候只要亮出了卧底的身份,甚至在卧底期间便开始偷偷向武三思供应情报或者干脆做了武三思的内线,倒也是安全的。
可是,这样的安全,要付出的代价却是许天行下半生的殚精竭虑了。
许琼从深夜的时候开始,一直到天亮时,都感到眼睛肿肿胀胀,这次他一直都没有哭出来,他始终站在书桌前,就这样笔直地站了一夜,他一直高高挺着胸膛,感受着将来要肩负的那些沉重责任。
账簿上还有其他的内容。看得出来,为了许琼这个李氏的子孙,相王李旦不但冒着很大的风险托付了许天行,而且经常为他的事情费尽心机。许天行忠直之心始终不减,抛弃亲生儿子,暗中毁了夫人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