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燕雀衔枝筑春梦(5 / 5)
有意外收获也未可知。
次日,三人千辛万苦爬至那“罗带青丝”之巅,居高临下,只觉四周万里景物尽收于眼内。阿年饱览一遍美景,觉得心满意足,又见仍然发现不到那些诗句所述的迹象,转身正想走回去,忽闻武清失声呼叫着,却见他指着远处丛林解释说:“看到远处那片树林上的烟雾没有?那就是‘青龙见尾不见首’的迹象了!”
这时连阿智也明白过来,却见阿年仍茫然不解之样,一面用手比划着一面说道:“那绿树譬如青龙,而云雾盖在树林上方,这样一下子把树顶上‘乱八七糟’的东西遮住便看不见了,只能看见树身以下的,便是只见树尾而不见树顶了!”他因心情激动, 竟把“乱七八糟”说成“乱八七糟”。
阿年这时笑骂道:“这要跑上他妈的什么‘青丝’顶峰,才瞧得出‘葫芦里买的药’!不对!应该是才闻得出‘树林上放的屁’才对!这几天亏我们还糊里糊涂四处跑,却原来是‘踏破臭鞋无觅处,得来费尽功夫’。”
武清这时笑道:“按你这样说,原来这冤枉路还得要走的!”三人大笑不已。
三人回至土坡,收拾行装,又摘了十多袋山楂,预足七八天的食粮,扛起“武器”,向那雾林“进军”。费了足足大半天时间,才走至“雾林”,并非因为路长远,而是因这一程:荆棘载途,泥石绊脚,滑坡陡峭。
三人在“雾林”四处探察了一番,却是:茫茫林木,无头无绪;一番辛苦,石沉大海,无处诉!又道:天色已蒙蒙,美景奈何天。一声哀鸿归,飘落何枝栖。
夜里长空乌云散布,即使身在山区郊外,也不至于温度突降而生寒。
武清一时想起“嫦娥”多在晚上出其“闺门”,若然躬身静候于其“裙下”,或可得其“指示”亦未可知。如此一想,便是拼着挨饿之苦也要找出“嫦娥显灵”之迹象。
望着天空时隐时现的月亮,一直向前走,三人也不知徒步了多久,更不知自己此时身在何处,实在挨不住了,这才席地而坐,稍微歇息一下。武清和阿年去找干柴,以便点着可以照看四周环境;阿智卸下行装,随地坐着闭目养神。阿年边走边抬头望着月光,只见月儿“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肯拨云露出其“仪容”,娇羞之态恍如小姑娘一般。
难怪古人有“月光如水水如天”之形容,原来这月儿竟是柔情似水;而其娟秀之容盈虚各异,实乃难得,而水无常形,遐想情多,如其说月之佳期如梦,不如说其佳期胜水也。
阿年边走仰首瞧着,不防脚下一滑,只听“哗啦啦”一声响,一下子掉进水中;被唬了一跳,幸亏水不深,只过膝盖,正要寻路爬上岸,忽然眼前一亮,他不觉失声叫了出来:“看到了,是月亮”
这时只见武清惊喜若狂地笑着跑来说道:“水!正是水!水就正如镜子,镜子就隐含于那句诗中,怎么这般简单的道理也想不通?真笨到姥姥家了!”
阿智这时也跟来了,听了武清一言,也便了然于心。两人见阿年还是一面茫然,不禁好笑,都想:“世事往往如此,‘当局者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真相大白了你仍然‘旁观者迷’,那就是‘执迷不悟’了!”
三人坐下取出一袋子山楂,风卷残云,大快朵颐。武清这才慢慢向阿年解释那几句诗中这“素娥浓妆素面昭”一句的意思。大家围着篝火睡了一晚,醒来时天已通明。
山川一片光亮宁静,一束阳光穿透树隙斜洒在已经熄灭的篝火堆上,似乎要重新点燃它,让死灰复燃,让火种生生不息,永恒传承。
三人来至昨夜发现的那潭水前一看,却没想此潭原来如此气势:水天一色容玉颜,拱日托云走十年。密林傍生天地低,风云一掠碧空颠。
望着对岸一片参天巨木,沿岸步行了半时有余。只见不远处又有一水潭静静地躺在这一望无际,荒无人烟的山川中。面对着茫茫水潭,内心不禁也茫然了,竟不知下一步如何走,究竟想向哪里走。
武清忽然想起苏子一句诗来:“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心下想:“由不同的角度去看世间万物,却会得出不同的感受。此叫一时一念之差,竟不啻天渊。而天外之月何尝不是这样。‘蒙娜丽莎’尚且使观者鉴之各异,再观而新,更何况是‘盈则圆,损则亏’的月亮。如此想来,‘双潭映月’,两个谭中的月亮的模样正该有差别才是道理,唉!难怪圣人有言:愚,世人天生也,谆谆告诫而去之。若我们一味沉浸于‘水如镜,镜映月’这些表面迹象,只会乖乖地走向其精心设计的陷阱中,作茧自缚,而始终不能走出逆境,柳暗花明,从而体现到个中趣味深意。情况就正如阿智阿年此时一般:沉陷于‘镜花水月’这空想思维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