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燕雀衔枝筑春梦(3 / 5)
别,未登程先问归期’。无奈只有效法李太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此后他还会念起我吗?唉!看他那开怀大笑的傻样,便可以知道,可不是‘流水落花不情知’?”
三人吃完饭歇了歇,便道起程了。文兰爸妈送出门口望着他们远走。武清数次回头,却仍不见文兰来相送,甚感失望忧郁。相比上次离家,这次走得平稳无事。
来至四姑娘山之麓,看了看四周地形,顺山路而上。攀山越岭,延绵迂回,行走了老半天,却是不如期望,毫无所获;不想山外有山,景外有景。阿智阿年两人跌足不已,前番“探山之举”也作枉然了。
三人决定转西峰而上,开山劈草,涉水攀峰,只觉一路上荆棘丛生,真个成了“荆天棘地”;直把他们累得大汗淋漓,喘气不已,最后沿着一条羊肠小道逶迤攀行。
忽见面前一座山峰立悬崖绝地,一柱擎天,半峰插云,气压乾坤;又见怪石突兀,飞檐走壁,一条小流旁侧泉涌而出。故有道:清泉映翠石拥水,石碧如玉玉如天。踏峰揽月闻稻香,广寒宫透酒犹寒。
只觉:山幽鸟声啼不住,轻身已过几重峰。顺着水流去,擦峰肩而过。出至回眸看,小流不知处;又见一条碧带青丝上青天,四处繁花杂草生。
如此看来诗句指示果然不假,尽管眼前所见与诗句所描述有所出入,却是貌异而神似也。经过数百年风雨洗刷,岩石也会成沙,巨木亦难免腐朽化土。从眼前“罗带铺路,青丝连天”之景看来,便可略见一斑。
只见霞披满路,日挂桑榆。此时三人已饥肠辘辘,精疲力竭,但觉四周环境优美,画图难足,正该坐下歇息歇息,也好饱顿一餐,补充体力。身上带着一些干粮,是临行前赵老伯送他们路上吃的,现在已经去了大半,不由一阵惆怅。心知若再呆在山中,不出一天定会绝粮,这时回去却又心不甘,情不愿。思之再三,决定再逗留一天,若然仍然无功,便即下山备足粮食再回来。
三人随地找了处凉爽干净地方,席地睡了一晚。次日,吃完剩下的干粮,便继续摸山探路而去。只见眼前一条长满约平肩高的杂草荆棘满生的开阔大道,形如“罗带青丝天上来”,泾渭分明的接于天地交际处;路是凹凸不平,怪石淤泥,十分不好行走。
走得几步,不免回顾昨夜休息之处,只道:四指插云套白纱,风景独好山独秀。这才明白此山因何命名四姑娘山。确实,四山联袂而立,山顶终年积雪,加上云雾萦绕,遥远而观之,果然煞似四位亭亭玉立,手各相牵,头戴白纱,身披绿衣的姑娘。
三人从幻想中回过神来。分工合作,其中两人或拿铁铲或用锄头,分拨推按,在前面开路,一人在后尾随察看情况。三人轮流着干,如此前进了足有两百米远。只觉坡度越见其陡,心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难道当真顺着这“罗带青丝”走上青天不成?于是转向右边一个突出的小土坡,继续披荆斩棘地上前去。
连攀带爬,费了很大劲才走上那小土坡,只见迎面一座大石山。此石山形状笨重,怪石嶙峋,黑模怪样,陡然一见,倒会把人吓一大跳。大石山旁侧生长着两棵大山楂树,其中一棵足有两人环抱之大,也不知有多大树龄了;只见两棵树上结满殷红如火的山楂。
三人一见,载奔载欣,手舞足蹈,惊喜若狂,便使用锄头铁铲猛往杂草上招呼。很快开了路,连忙爬上树,摘了一大袋下来,连皮带核地虎咽下去。三人心知有了这些山楂,一个月也不愁饿着肚子了。
又到四周浏览一番,忽然瞥见一处被压得平平的草路通往大石山去。三人感到奇怪,顺着小路走去。只见眼前大石山一处露出个小洞,洞口却被杂草遮掩了,从外面若不小心留意,一时也很难发现。三人向山洞叫喊,不见有人回应,壮着胆子正要走进去。
就在这时,一条长得比阿年腰身还要粗壮的大蟒蛇,霍地从洞中窜出来。三人何曾见过偌大的蟒蛇,顿时被吓得魂不附体。阿智将铁铲向前一举,大叫快撤,其余两人急退。那大蟒蛇张开血盆大口冲向阿智,阿智抡铁铲乱挥混打。大蟒蛇盘起身子不敢向前,伸出赤红舌头,发出“吱吱”的声音,突然从口喷出石油般色泽的毒液。阿智见那毒液飞射过来,立即将身横移几步,只见那毒液落到草地上,马上将那片青草地烧成焦黄。阿智见状,顿时骇然失色,不禁心头发毛。
那大蟒蛇虽然身粗体壮,行动却如游鱼般灵活,似脱兔般快捷。阿智左闪右避,被逼得连退几丈远,毫无还收之力,他实在畏惧大蟒蛇那杀人于无形的毒液。那大蟒蛇见一时奈何不了阿智,便转而攻袭其余两人。武清和阿年早已拿起铁铲锄头欲上前相助,此刻见大蟒蛇飞快地滑行过来,便猛然挥动手中家伙,迫使那大蟒蛇不敢贸然攻来。阿智看准时机,飞身抡起铁铲便往蛇头击打过去。那大蟒蛇警觉,转头张口一喷,毒液飞速地射向阿智上身。阿智大惊,猛地抽回铁铲挡在身前,急忙倒退几步。
却见那大蟒蛇缓缓游过来,阿智不由双手抓紧铁铲,凝神聚气,警惕大蟒蛇的再次攻击。只见那大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