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察言观色刘兰英出谋划策(1 / 4)
午睡醒来,冷文华摸了摸身边的床,信儿已经不在了,下地去了,心里就不免有些落寞,想道:“这孩子成长得可真快,一年多功夫就完全是大人的样子了。嗨!可真叫人喜欢!可惜我不能总是这样把他留在身边。过几年,我得要让他娶女人结婚成家。要不然被老太太先提出来,我可就要被动了。”
最近以来,信儿除了跟着张沪生下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是专心一意地看书和侍候冷文华。到了晚上,洗了澡,躺到床上,他就更是矫情,调皮,弄得冷文华几乎是一刻也离不开他了。
想到信儿的顽皮趣闹,冷文华就觉得高兴惬意,想到将来要给他娶女人,冷文华就觉得惆怅、哀伤。
下了床,整理了床铺,梳了头,洗了脸,冷文华就往参汤杯子里加进了一些水,等待信儿回来给他喝。
太阳西沉了,屋里的光线变得暗淡了起来。冷文华就听到外面传来了闹哄哄的噪杂声,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间已经是快要下午五点了,就走到客厅门口,换了一双布鞋,朝着二进大门走去。
站在门口,冷文华就看见信儿和张沪生站在一起。她就站在二进大门门口看着他们…
张沪生让长工们站好了队,说道:“各位老小兄弟、街坊邻居,我要跟大家打个招呼,从今天起,我们做事情的规矩要改变一下。这可不是我张沪生不给大家面子,也不是我们东家太太不讲情面,因为有些事情实在是闹得我焦头烂额,无所适从。譬如说,某天某个人迟到了一两个小时,使我安排事情很为难。某天某个人又是早走了几个小时,把事情撂在那儿让别人替他做。这些情况使得大家心里都有想法。我现在改变主意了,我们以前出工前是不点名的,是按照大家到了田里做事情的情况,计算一天的工钱。这样做法先来后到、迟到早退的,有些不公平。从今以后,我们每天出工收工都要点名。迟到早退的都要到信儿少爷那儿报到,记下来。我以为这么做法比较好,免得互相猜疑,不高兴。你们说这样好吗?”
听了张沪生的话,有的人当即拍起了手来,表示赞同;有的人则是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了起来。
张沪生就把信儿叫到自己身边,轻声说道:“这事情是你出的主意,那就干脆你来说吧,我反正支持你就是了。你又是老太太派来的太太身边的人。你就大胆地说好了。”
听了张沪生这么一说,信儿就说道:“爷爷,我可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怎么说呀?”
张沪生却已经对大家说道:“信儿少爷是老太太亲自派来的。一年多来,他一直跟我们一起在田里干活,谦虚好学,刻苦追求,将来很有希望的。大家鼓掌,请信儿少爷讲话。”说完就带头鼓起了掌。
信儿不提防张沪生会这么就把他推到了前面,就有些紧张地说道:“爷爷,这样恐怕不行吧?”
张沪生说道:“这有什么不行的?只要我支持你就可以了,而且太太还在那边站着呢!”
听了张沪生的话,信儿就朝站在二进大门口的冷文华看了一眼,只看见她正在朝他点头,就转身面对长工们,说道:“各位爷爷,伯伯,叔叔,兄弟们,这一年多来,跟大家在一起,我觉得心里很开心,无论怎么说我已经认识你们了。不过我终究只能算是一个新来乍到的人,按理讲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农田里的事情,你们都是老资格,老行家,老把手,天时地理、二十四节气样样精通的。我又能够跟你们说些什么呢?我仔细想了想,我只能跟你们讲讲农业生产的人员组织和安排的事情。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是要人去做的。可是做事情的人可不能不按规矩章程做事情。我跟大家举个例子。老太太你们都是认识的,是整个张家大院,包括这里的一切人和事的总当家人。这个家里总共大约有将近两百来个人。可是老太太管理起这个家来,可真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为什么呢?那就是靠规矩,靠章程。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护塘街的时候,我是专门侍候老太太和老爷的。护塘街那边像我这么年龄的侍童侍女不下几十个,可是个个都是很懂规矩的。譬如说早上起床,我们都必须在老太太、老爷和太太们起床以前就起床了。为什么呢?因为老太太和老爷、太太他们一起床就要刷牙、洗脸等等的。我们要是起床晚了,难道这些事情的准备工作还要让老太太、老爷和太太们自己做吗?不可能!这就是规矩。规矩做到了,习惯养成了,那么什么事情也就能够办到了。沪生爷爷刚才已经跟大家说了,从今以后,早上和午后出工,中午和下午收工,都要点名。我认为这样做比较好。这就是规矩和方圆。为什么我们要出工收工点名,就是因为我一直听到大家对个别人、个别事有想法,说某某人总是晚出工,某某人总是早离开。有的人甚至还不打招呼自己中途溜了。人家又不能当面说,只能在背后议论。这就使得大家以为沪生爷爷处事不公正,偏袒谁了。这就造成了误会。现在早晚都要点名的事情就这么说定了。我想太太会同意的。汇报到老太太那里,老太太也会同意的。请大家一定要严格遵守,认真照办。沪生爷爷把每天点名报到的事情交给我办了,那我就得要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