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送别(3 / 4)
巴金低头看了看封面,封面是一男一女,手持手枪露出警戒姿态。
《生化危机》的封面是天下出版公司的画家们远原创的插画。
整个封面,极其具备视觉冲击。
光是封面的设计,不但比现在国内出版界要领先几个层次,哪怕是港台现在的出版界,图封面设计,也远远不如《生化危机》这么新潮、科幻。
“呵呵,国内的科幻还是刚刚兴起任重道远!少杰赠送科幻大作一真是及时雨!“巴金笑的很开心“我这次来忘了带我以前的作品了”既然少杰送我力作!我回去后,也寄一些,我以前的作品,算是以文交友吧”
张少杰笑道:“我也一直想要有机会拜读巴老的文章呢!”在文学行业中时间越久,张少杰越是感觉到文学的博大精深,入行容易,想要成为大师却是极其艰难!
张少杰心目中的文学大师,是那种不需要情节,不需要创意,仅仅是平平淡淡写一段话,便能够产生美感!
张少杰的火候远远不到,但是并不代表他不想提高!
阅读巴金这种老前辈的作品,从他的遣词用句丰,获得一些微妙启发,也是一种提高自我的手段。
或许巴金的想象力并不如张少杰那么诡异多变,但是巴金单纯在文字上的造诣,远非张少杰能够比拟。
文人相赠新作品,最符合身份不过了。
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国内出版界与外界封闭太久,确实需要与香港、台湾等等华语圈的作者们多沟通交流。
内地的文学体裁,现在正在不断的解冻。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像郑渊洁、刘慈欣、南派三叔、天蚕土豆、猫腻、郭敬明、韩寒之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这些作家,有的写童话,有的写科幻,有的写盗墓,有的写玄幻,有的是文艺青年,有专攻青少年市场,也有“当代鲁迅”!
那时候,不但有传统出版,期刊阵地,更涌现新锐的互联网出版,以及比互联网出版还要新锐的手机出版。
但是眼下还不行!
就拿后来中国的科幻小说领域中,唯一拿得出手的刘慈欣,他是在80年代开始写短篇,拿到一堆的科幻奖项。但是一直到了21世纪初《三体》出版,才正式在版税上进入了第一流作家行列。
刘慈欣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科幻拿得出手的人物,原因就是在于他真正的不断汲取科学上的养分,而且写的作品逻辑而非常自洽,与香港的倪匡之类的伪科幻,大为不同的硬科幻!
科幻小说的意义不用多说,除了对于科学上的启发之外,更能够成为一个国家高科技产品的标签、名片!
美国的科幻小说产量全球第一,科幻类的电影、游戏也是占据了全球科幻领域半壁江山。后来的很多公司的创新发明,都从小说中寻找灵感
而美国的科幻作品输出其他国家,也带动了美国高科技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无论的p行业,还是后来的智能手机产业,美国的科幻作品,其中都包含了大量美国科技产品的软广告!
中国的科幻,可惜走歪了。80年代的科幻,太多的打着科幻的旗号写封建迷信、伪科学、政治讽刺。
这类“科技含量”太低,“封建迷信”太浓郁的伪科幻,尤其是大量的政治观点、私货、吐槽,远离了科幻小说的宗旨!科幻应该是一种科学探讨,应该是一种对于科学的想象!而不应该是一些将旧的东西,政治上的东西,是用一些科学名词进行包装,就号称是“科幻小说”了!
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文学审核骤然严格,科幻类因为含有太多政治,结果被续策铁拳猛击。
各大出版社,纷纷减少科幻作品的出版,所以科幻类型在后来骤然冷清、萧条。
90年代文化政策从严,张少杰也是不予置评好坏,毕竟那也是当时科幻小说作家太多的文科生,少有以科学想象、科学探讨态度去创作科幻作品!
为了避免科幻作品的历史上的悲剧,张少杰也是煞费苦心!
张少杰心想,90年代,内地科幻小说受政策打压,根源在于很多作家模仿倪匡。
倪匡的作品,与其说是科幻,还不如说是猎奇、历险。里面封建迷信成分,大于科学探讨成分,逻辑自洽也不如硬科幻那么扎实。
再加上,倪匡的里面,习惯性的抨击体制问题。
这原本在80年代,文青们抨击惯了,政府也纵容这种抨击,甚至是造谣文也被宽容。但是80年代末,这类影响极坏的文章,真的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政府对于文艺界便不再纵容了,而是提高了管制!
管制主要不是针对作家,而是针对出版社,如果一个出版社频繁出现影响极坏的作品,出版社的领导肯定会被追究责任,被调任到冷衙门,甚至要被上级部门请去“喝茶……”问题严重的出版单位被取消出版资质!出版社的领导为了怕麻烦,很多的题材,比如大量涉及政治的科幻,就不再给予出版。有的作者”因为经常给出版社带